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810181
大小:35.5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4
《引导品读体会思母之情田保桂.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4·教学案例·小学语文引导品读体会思母之情-------《怀念母亲》教学案例与反思门古中心小小:田保桂【内容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者生命情致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情感的积极投入才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关键词】品读体会批注交流一、目标导学 师: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那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
2、句子的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二、交流感悟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痛苦? 生1: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的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内疚。 生2: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儿子一眼,心理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
3、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作者痛哭,他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呢?生1:作者会说:“妈妈,您回来吧!” 生2:作者会回想起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3:会回想起母亲对自己的爱。 三、资料引领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
4、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继续汇报重点句子: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快乐
5、。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资料2:我暗暗地下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感到更加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者这种感受一
6、起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1、本节课我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者问题读课
7、文,有的放矢。 2、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感悟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且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对体会作者的思母之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间还不够。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如:学生找的这句话“我痛哭了
8、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问学生:“作者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生略思:“作者想说,妈妈你回来吧!”如果当时,我借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悲痛的语气再读这句话,全体学生再齐读,肯定会深受感染,课堂氛围也会更好。通过这点,我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效问题,“咬定青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