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ppt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ppt

ID:50749016

大小:222.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3-13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ppt_第1页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ppt_第2页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ppt_第3页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ppt_第4页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型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型第三种类型:景物特色型第四种类型:景物作用型景物形象类题型考查类型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型设问方式①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意象?②诗中描写某个意象有何作用?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意象?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 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2)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

2、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剖原因)(3)很好地传达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指作用)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型设问方式①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意象?②诗中描写某个意象有何作用?答题步骤1、剖原因: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2、指作用: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请结合全诗分析一下“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

3、诗的线索;(剖原因)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析效果)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什么是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象——境——情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迟日,春日。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

4、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春天阳光普照,江山明丽,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洲上静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描图景点氛围析情感答题步骤1、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发挥想象,在直译原诗的基础上加以润饰。2、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①、要用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的词语;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明净绚丽3、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考虑两个方面:①作者对外物的情感;②作者本身的心情(结

5、合背景)。注意:第一点和第二点在答题时可以调整先后顺序。常见意境术语举例雄浑:雄壮浩瀚,用以形容天空大海。壮丽:宏壮美丽。多指山川,场面等。清幽:秀丽幽静。明净:明亮干净。沉郁:深沉抑郁。静谧:寂静无声。开阔:宽广。苍凉:荒芜悲凉。辽阔:宽广广阔。恬淡:恬静安适。清丽:清新明丽。绚丽:灿烂美丽。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繁华热闹清新自然等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6、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①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点氛围)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描图景)③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思想感情。(析感情)第三种类型:景物作用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正确解答(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待时间、地点、季节及天气情况等(内容)2、渲染气

7、氛,奠定基调。(内容)3、营造氛围(意境),烘托人物心境。(内容)4、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情景关系)5、先言他物,领起下文。(结构)6、前后照应,铺垫过渡。(结构)7、含蓄蕴藉,意味无穷(多指以景结情)8、线索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