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doc

小学数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doc

ID:50712531

大小:7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4

小学数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910点评:在数学教学中,应对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小学生是好动的,直觉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在学生发言时,当他不能完全表达I'lC意思时,应该进行鼓励,帮助学生继续冋答完问题,让他的思考有一个周全。通过对小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到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题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小学生的思维特别富于直觉和想象,教师必须十分重视保护和培养小学生的这种直觉和想象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下而谈谈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运用直

2、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苗头,并善于诱导和鼓励。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教授曾说过:'‘教学必须为发明而作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中不应该压制学生中的发明萌芽。”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苗头。例如,对一道应用题久思不解,但突然想通了,他便写出答案,但无论如何写不出过程;又如,某生思考一个问题,突然有念头闪过,便要求发言,但讲了一半自C又觉得不对头。这些情况,都有可能是学生运用了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有了思路又考虑不周全。这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并进行鼓励,帮助他找到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启发引导他思考下去,将问题解决

3、,绝不能因为缺少过程或不够准确而予以否定。那样,对学生发展直觉思维和形彖思维是很不利的。二、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小学数学内容中,观察和实验的成分较多。例如,一些数学概念的给出和解题规律的总结,多靠观察;而小学中的几何多是直观几何和实验几何。这种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吻合。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止确操作、深入思考,为直觉思维和形彖思维提供条件,创造情境。例如:下图己知平行四边形的而积为28平方厘米,高AE为4厘米,EC为3厘米,求AABC的血积。一般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髙,可先求出底边,再得BE的长度,然后求出AABE

4、的面积。列式为:BC=284-4=7(厘米)BE=7-3=4(厘米)SAABC=X4X4二8(平方厘米)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启发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寻求另外的简洁解法,就可能使学生顿悟,想象出山C向AD作高CF,那么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减去长方形AECF面积的-半,于是:SAECF=4X3=12(平方厘米)SAABE=(28-12)*2=8(平方厘米)这样既找出了简洁的解题方法,乂培养了小学生ft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三、引导学生多方向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向思考问题,创设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情境,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非逻辑思维

5、能力。例如:A、B两地间的道路有一部分是上坡路,其余部分是下坡路,骑自行车上坡路每小时行12千米,走下坡路每小时行18千米,又知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比从B地到A地少用20分钟。如果A、B两地间跖离为36千米,问骑自行车从A到B用多少时间?AB分析:这是一道列方程组解的应用题。根据题目条件,学生容易想到如下解决:设A地到B地中上坡路为千米,则下坡路为(36-X)千米。依题意,从A到BHtX/12,上坡所用时间为(36-X)/12,下坡所用时间为(36-X)/12;从13到八时X/18,上坡所用时间为(36-X)/12,下坡所用时间为X/18。于是,从A到B所

6、用时间是x/12+(36-X)/18,从B到A所用时间是(36-X)/12+(X/18)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x/12+(36-X)/18)-(36-X)/12+(X/18)=解得:=12所以由A到B需要12/12+(36-12)/18二?(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会有学生想象岀:在往返的整个过程中,上、下坡都是行了36千米,所以共用时间是36/12+36/18=5(小时)。于是可写出如下解答:设骑自行车在A、B两地往返共需小时,则因上下坡都是行了36千米,所以36/12+36/18=5=(小时)。从而,从A到B所需时间为(5-20/60)/2

7、二?(小时)教师的引导,培养了学生直觉、顿悟、想象的能力。总之,通过対小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到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题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