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罚大于体罚.doc

心罚大于体罚.doc

ID:50695059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3

心罚大于体罚.doc_第1页
心罚大于体罚.doc_第2页
心罚大于体罚.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心罚大于体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心罚大于体罚——一则案例引出的教育反思建始县教研室谭琼我国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一抓再抓,学校更是三令五申,现在学校体罚现象渐少。然而,另外一种现象开始产生,老师不动手,开始动口,对于犯错的学生极尽辛辣之词,完全无视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损。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叫“心罚”,指教师用不恰当的语言或行为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如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等,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在我的教育历程中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至今想起来还是十分内疚。三年级上学期,我班上转来一个

2、学生叫孙正伟,父亲在外打短工,母亲在他两岁时就一直瘫痪在床。他被托管在一位退休教师家,退休老师告诉我,他写的字就像孕妇肚里四个月的孩子——没长全。不仅字写得差,行为习惯也差。和同学闹矛盾,朝别人吐口水;放学跟着同学到别人家,赖在别人家里,赶都赶不走;不仅如此,他还从来不做家庭作业。有一天,孙正伟没来上学,我打家长电话,打不通,第二天孙正伟来了,问他原因,他说跟爸爸出去玩了,问他为什么不请假?他不做声了。我气急了,当着全班同学说:“孙正伟行为习惯差,不改好大家都别理他,他现在算是寄在我们班上的。”以后的日

3、子里,我发现孙正伟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位子上,有时抹着眼泪在哭。有一次回到家里,女儿(和孙正伟同班)告诉我,现在班上的同学都很讨厌孙正伟,不想和他同位,不想和他玩,有同学还经常打他,把他打哭了。我问:“为什么?”女儿厌恶地说:“他学习差,又喜欢朝别人吐口水,我们都讨厌他。”接着我在孙正伟的日记里发现这样几句话:“今天我和杨军吵架了,他说我是寄在班上的,不算班上的学生,我哭了。我一定要努力,不让别人说我是寄在班上的。”我的心灵震撼了,没想到自己一气之下说出的话会对孩子造成这样大的伤害,会让班上的同学这样“

4、群起而攻之”,我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班上的学生因为我的言行,不仅不同情、关爱孙正伟,而且整体厌恶他,排斥他,我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啊!我怀着赎罪的心情找来孙正伟,真诚地向他承认错误,说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他是这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这时,孩子伤心地哭了,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我决定下一步要让全班同学转变认识,唤起同学们的爱心,一起帮助孙正伟。在一次班会课上,我把孙正伟的日记念给全班同学听,并且讲了孙正伟的家庭情况。教室里很安静,有的学生眼眶红了,投向孙正伟

5、的目光不再是厌恶,而是同情。我大声问孩子们:“孙正伟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现在他有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可爱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帮助他!”以后的日子里,有时间我就亲昵地默默他的脑袋瓜,让他感受到老师有多么喜欢他。上课,我总是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他的小手也一次比一次举得高。课下,我总是面对面地辅导他做功课。学生们见我这样,也主动帮助他,和他一起玩。我多次联系他的家长,和他一起分析孩子的现状,让他负起监管的责任。慢慢地,孙正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很少了,有一次月考,还考了7

6、1分。反思这个案例,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教育是什么?对于受教育对象孙正伟,我作为一个教育者,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没有平等对待孩子,对于他的错误只是表面的冷冰冰的训斥,难道这就是教育吗?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我对他实施了“心罚”!我因为一怒之下的一句话给了孩子多大的压力,他的整个天空因为我的一句话而乌云密布,我的的狂怒和暴躁是对孩子身心的摧残,学生变得谨小怯懦,冷漠孤僻。从某一方面来说,心罚造成的精神上的损害更甚于体罚!教育是什么?教育应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与精神之间的交流,是引

7、导人追求知识和向善的过程,是引导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不管是体罚还是心罚,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体现出的都是教师的无能。运用合理的手段教育学生,应建立在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的自律和自信精神上,而非严厉训斥和恐吓。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认清以下三点:第一,孩子和教师具有同样的人格尊严,应该互相尊重。教育需要适度的惩罚,需要惩罚的是孩子故意的破坏行为,而不是孩子因为童稚状态、不成熟所造成的无意的损害。在具体情境中,教师必须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是否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应遵循“己

8、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第二,理解孩子的世界。孩子的行为遵从孩子世界的逻辑,每一个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所以老师必须在个别交流和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每一个孩子具体的生活状况和面临的问题。第三,对于孩子的尊重,意味着鼓励孩子去形成具有不同特长和爱好的独立的个体。教室里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标准件”,而是具有潜能的,不断发展的自主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鼓励这种可能性,也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