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648408
大小:47.0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操作要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操作要点吴中区教育局教研室唐晓芳课改新气象:1、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普遍建立;2、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的“串讲”“串问”的局面;3、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充分体现;4、激发兴趣的多了,合作学习的多了,媒体使用的多了,多元解读的多了……课改新问题:1、教师不会倾听;2、教师不会评价;3、教师不会引导;4、教师不会纠正;5、教师不敢抓“双基”。针对语文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这一重要提法;在“阶段目
2、标”部分,一、二学段识字量、写字量有所降低;在“阶段目标”部分,一、二学段识字量、写字量有所降低;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提法;在“阶段目标”部分,一、二学段识字量、写字量有所降低;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提法;在“阅读教学”部分,提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书本,进行过度发挥,”以及防止滥用“合作学习”的问题。课堂教学操作(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
3、题;例1《秋天》——(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例2《徐悲鸿励志学画》——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引导讨论:图上的马给你什么感受?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你了解徐悲鸿吗?那么,你知道徐悲鸿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内容,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二、放手
4、试读,整体感知中年段则要求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三、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练习,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例1《说勤奋》——1、读课文。⑴出示自读要求。①画出生词,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②读准字音,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③读顺句子,对于较难读的长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读通为止。④读通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2、检查自读情况。⑴指名说说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⑵出示生字词: 桥梁 北宋 警枕 稍微 学期末习惯 远渡 基础
5、 社会字音:①自由读,读准生字字音;②找出你认为易读错的那个字,领读两遍;③指名读;④齐读。指导读好长句子。出示: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⑷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⑷逐段朗读课文。(可让学生自选自己读得好的自然段读。)师生评议。例2《
6、九寨沟》——•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读情况。⑴读生字词潘、敏、禽 (前鼻音)坪、羚 (后鼻音)宵、县、恰、窜(三拼音)掬、咀 (同声韵不同声调)⑵读句子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⑶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四、理清课文层次,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到四年级起要提高把握关键词句段及要点和层次的要求,为篇章教学奠定基础;例1《徐悲鸿励志学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1、自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为实现这
7、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3、练习分段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立志,哪几个自然段写他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第一段(1-3自然段),第二段(4-6自然段),第三段(7-8自然段)例2《九寨沟》——•录音范读讨论:1、你听了课文录音,仿佛看到了什么?2、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九寨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4自然段)3、其它自然段写了什么呢?4、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第二段(第3——4自然段)第三段(第5自然段)《说勤奋》——•默读课文。•①引导学生
8、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②指名交流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③课文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可分几段?•④交流。•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3自然段)。•第三段(第4自然段)。五、课堂练习以适度的拓展性阅读或迁移性的读写练习为主。第二课时一、复习:提倡再现第一课时的生字,听写默写订正。二、围绕话题,突出重点;读中感悟,以读见悟。如何选择要理解的问题:(1)涉及课文的中心或关键而又必须把握的问题。提倡减法思维,学会舍弃。(2)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可以理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