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综述环境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途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综述环境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地理论文综述环境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摘要: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的三个角度阐述了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环境意识;教材;争议性问题;实践活动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04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人们生活在环境之中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
2、不容缓的大事。环境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努力推进环境教育,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中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下面,笔者试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充分挖掘现行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现行初中地理教材,尤其是在课程改革后,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
3、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硏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时,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漫画,让学生分析这种农业方式对热带雨林的影响。并联系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热带雨林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以致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旱灾、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现状,让学生谈谈对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21世纪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帮助学生树立人
4、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发掘教材中能开展环保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例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笔者请学生例举走进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达人"的具体行动。学生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而就在学生发言之际,笔者察觉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生活中却远远没有做到。因此,笔者突破原定预设,顺手从讲台旁拿出学生喝剩的半瓶矿泉水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我们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呀。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那么如何处理这喝剩的半瓶矿泉水,仅仅是
5、我们个人的私事吗?“本来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经过笔者的精心捕捉,用〃仅仅〃提醒学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正是通过笔者的精心引领,学生跳岀了常规思维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而明白了这是我们个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私事的原因。接着我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讲了著名影星成龙的故事。成龙为了避免与别人的矿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费,他总是在自己的瓶上签上名字,直到喝完。请问像成龙这样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节约吗?并说明理由。正是通过成龙这一公众人物的事迹再次引
6、导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求异辩证思维发展,促使学生突破常规,从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这样,学生会越学越有灵气,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华,课堂问题的有效生成也会水到渠成。二、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lil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
7、,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授《日本》一节时,正发生了东京大地震引起海啸和核泄漏。于是我就设计了〃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和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发生,提醒着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
8、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这个问题。又如:讲〃可持续发展”这一节,笔者曾设计了〃武汉市大力发展私家车还是公共汽车〃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汽车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