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后参考答案.doc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doc

ID:50515720

大小:9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10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doc_第1页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doc_第2页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doc_第3页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doc_第4页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语》各课课文核心内容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如责任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等)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义第六课《君子之风》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义利观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教育原则与方法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重身教等,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课《沂水春风》曾皙的理想(礼乐治国思想或孔子晚年出世退

2、隐之念头和心境)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哲理《论语》课后解读参考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德政,“富之”“足民”,说明他重视满足百姓基本生活需求,这是物质基础;他又主张礼治,重视教化百姓。从“均无贫”“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去食”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多。民信是立国之本。2.“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3、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语言义。而到了“均无贫”与“均贫富”这两个句子中,就变为了具体的个别的语境义。3、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

4、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第二课《克己复礼》1、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内核,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仁”(17.11/3.3)。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而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1.2)。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17.21);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5、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2、(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即礼制。宋儒将“克己”解为“灭人欲”,“复礼”解为“明天理”,把“克己复礼”归结为道德克制私欲的问题,深入一层却更狭隘,使理成为人无所遁逃的必然守则。(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故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是讲了两面,当然,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而宋儒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

6、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3、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突出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体现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之后的悲凉心情,也反映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1.(1)“沐浴”即戒斋,说明孔子重视此事。(2)“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因陈成子违礼,若鲁国人效仿则鲁君危,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没抱多大

7、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则体现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2.“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和牺牲(献身)精神,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更具体而言,这是孔子“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和卫道精神,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这种精神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浩然正气、理想不灭等)和仁人志士的价值准则。但对这种精神要辩证分析。一方面,要看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

8、理想;另一方面,从斗争策略讲,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做无谓的牺牲。第五课《仁者爱人》1、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平定天下,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其一,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其二,孔子肯定的是管仲的大节大信,忽视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通达权变。其三,也表明他的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