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左为恒 周林 演示文稿11(第4章(3)).ppt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左为恒 周林 演示文稿11(第4章(3)).ppt

ID:50509865

大小:5.98 M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3-10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左为恒 周林 演示文稿11(第4章(3)).ppt_第1页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左为恒 周林 演示文稿11(第4章(3)).ppt_第2页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左为恒 周林 演示文稿11(第4章(3)).ppt_第3页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左为恒 周林 演示文稿11(第4章(3)).ppt_第4页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左为恒 周林 演示文稿11(第4章(3)).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左为恒 周林 演示文稿11(第4章(3)).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第十一讲1九、根之和系统闭环极点之和等于开环极点之和为一常数:将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展开,得2若系统满足,则系统的特征方程为由代数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知,n阶代数方程n个根的和等于第(n-1)次项的系数乘-1。即--闭环特征根;--开环极点3通常:称为闭环极点重心。当K1值变化时,极点重心不变。利用该性质可估计根轨迹曲线的变化趋势,有助于确定极点位置及相应的K1值。例:巳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所示4闭环极点之和为-3,极点重心为-1,也即渐进线与实轴的交点,由此可估计根轨迹曲线的变化趋势

2、,如下所示:5十、根之积:当控制系统所有开环零、极点都位于s平面的左半部,则称为最小相位系统;否则为非最小相位系统。若以表示闭环特征根,且系统为最小相位系统,则闭环极点之积为:6若系统无开环零点时,则闭环极点之积为:该关系式是根据代数方程根之积与常数项系数的关系得到的。若系统既有开环零极点,又无开环零点时,则闭环极点之积为:7例:巳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所示巳知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为:,求第三个闭环极点,并求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的临界K1值。又因开环系统有零极点,又无零点,故8故利用根之积规则,可以求出巳知闭环极点处

3、的K1值。例1:巳知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所示,试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图。典型例题91、确定开环零、极点:极点:0,-0.5,无有限零点.2、根轨迹起点、终点、分支数:起点:开环极点;终点:;分支数:43、对称性、连续性:(检验)4、实轴上的根轨迹:105、渐近线:因,故存在渐近线:116、分离点:故是高阶代数方程,一般采用‘试探法’求根。由,解出:12高次代数方程近似求根方法:设1、若n为偶数,则其中:比A(s)低二阶。第一次近似:13分别将P(s)、Q(s)作为除式,对A(s)按综合除法相除。若余次不为零,P

4、(s)、Q(s)修正,再作综合除法,直到余项近似为零。2、若n为奇数,则其中:比A(s)低一阶。第一次近似:14分别将P(s)、Q(s)作为除式,对A(s)按综合除法相除。若余次不为零,P(s)、Q(s)修正,再作综合除法,直到余项近似为零。对本例:设有因子:15作综合除法,得余项为:-0.03,基本除尽,故其根为:位于实轴根轨迹上,故是分离点。解出K1<0,故不是分离点。综合前几项求解,可画出在s平面的示意图,如下所示:(注意画根轨迹图时,实轴与虚轴的坐标比例应一致)16177、出射角:即188、根轨迹与虚轴的

5、交点:将代入特征方程中,解出:欲使系统稳定,K1<26.157。可画出系统的根轨迹图如下所示:1920根轨迹的绘制不必太准确,主要是一些关键点需要准确,例如:实轴上的根轨迹、分离点、与虚轴的交点等,这样才能很好确定根轨迹的大致走向。在根据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初步确定出根轨迹的图形后,特别要认真检查和计算,是否存在分离点,否则可能导极完全错误的结论。21例2:没有分离点分离点为:-322没有分离点分离点为:-2.5;-4234.6习题:3,424再见2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