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导学案教师版.doc

日知录导学案教师版.doc

ID:50494990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09

日知录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日知录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日知录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日知录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日知录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知录导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日知录》三则导学案﹙教师版﹚设计者:唐竹君一、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学习《日知录》三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课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二、预习课文1、了解作者及其《日知录》。2、《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

2、:“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宋代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程颐),他们发挥了孔子的论述, 主张“穷经,将以致用”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这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

3、到徒讲义里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3、自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滑稽(jī)围剿(jiǎo) 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 畲(shē)族装潢(huáng) 潦(lǎo)水衣裾(jū) 摭(zhí)谈剿(chāo)袭  4、解释词语 纪政事——察民隐——  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5、把下面几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文之不可绝

4、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2)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 (3)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啊。 (4)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 (5)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 这就是扬雄所说的“

5、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 (6)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6、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三、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四、课堂活动(一)解决预习过程中存留的问题及疑惑。(二)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研讨几个重点问题,使学生逐步理解课文。1.研讨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学生朗读并疏通文意。(1)本则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

6、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论证 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5)从本则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经世致用思想?2.研讨第二则《著书之难》,学生朗读并疏通文意。(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

7、原则?作者首肯《孟》《荀》,后及《老》《庄》《管》《商》诸书,不难看出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准则;《孟》《荀》而外,列《老》《庄》于《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庄》的称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成书”的,所以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毒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 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