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93872
大小:1.35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3-09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解析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5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下列关于生物体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B.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C.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来源:学&科&网Z&X&X&K]D.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分解时,糖类耗氧少【答案】D【考点定位】组成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名师点睛】糖类与脂质易错归纳(1)多糖中的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而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不含纤维素,是由肽聚
2、糖构成的。因此能否被纤维素酶除去细胞壁,是区分植物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依据之一。(2)脂肪中氧元素含量低,碳和氢元素比例较高,而糖类则相反,同质量的脂肪比淀粉在氧化分解时耗氧多。(3)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而细胞膜主要由磷脂构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性激素能够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与细胞内受体结合,从而调节代谢过程。(4)细胞内三大能源物质的供能顺序为:糖类→脂肪→蛋白质。蛋白质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供能。(5)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的良好储能物质,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太阳光能是最
3、终的能量来源。2.“骨架或支架”常形容细胞的部分结构或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无关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无此基本支架C.DNA分子中的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答案】D【解析】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有关,A错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及其他生物膜的基本支架,B错误;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
4、基本骨架,C错误;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 【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大分子、细胞膜的结构。【名师点睛】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是构成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因此说“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3.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质网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离不开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B.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中,不可能存在相同的蛋白质C.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细胞膜成为溶酶体膜的-部分D.同一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叶
5、绿体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交换【答案】C【考点定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名师点睛】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核糖体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4.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可来自ATP或离子电化学梯度等。如图为N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
6、下列关于图中物质跨膜运输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都是主动运输B.Na+从小肠上皮细胞进人组织液是需要消耗ATP的主动运输C.葡萄糖从肠腔进人小肠上皮细胞与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相伴随D.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以及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到组织液均为被动运输【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协助扩散,出小肠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A错误;Na+从小肠上皮细胞进人组织液是需要消耗ATP的主动运输,B正确;葡萄糖从肠腔进人小肠上皮细胞与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相伴随,C正确;
7、Na+从肠腔到小肠上皮细胞以及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到组织液均为被动运输,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名师点睛】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Na+、K+等各种离子进入细胞。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5.下图表示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甲乙两管的口径相同,半透膜只允许葡萄糖分子通过,淀粉分子无法通过
8、.当达到扩散平衡时A.甲、乙两管中的液面高度相等B.甲、乙两管中的葡萄糖的浓度相等C.甲、乙两管中的淀粉的浓度相等D.两管的葡萄糖皆为8%,淀粉皆为4%【答案】B【考点定位】渗透原理的应用。【名师点睛】走出渗透作用发生的“4”个误区(1)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多。(2)实验中观察指标为漏斗内液面变化,但不能用烧杯液面变化作描述指标,因现象不明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