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立体几何(2013年高考题汇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立体几何测试(2013年高考题汇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3广东(理))设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则B.若,,,则C.若,,,则D.若,,,则.(2013年高考大纲卷(文))已知正四棱锥的正弦值等于( )A.B.C.D..(2013浙江(理))在空间中,过点作平面的垂线,垂足为,记.设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对空间任意一点,,恒有,则( )A.平面与平面垂直B.平面与平面所成的(锐)二面角为C.平面与平面平行D.平面与平面所成的(锐)二面角为.(2
2、013上海春季高考)若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则这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 )A.B.C.D..(2013广东(理))某四棱台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棱台的体积是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第5题图( )A.B.C.D..(2013山东数(理))已知三棱柱的侧棱与底面垂直,体积为,底面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若为底面的中心,则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为( )A.B.C.D..(2013年高考辽宁卷(文))已知三棱柱的6个顶点都在球的球面上,若,,,则球的半径为( )A.B.C.D.(2013新课标Ⅱ(理))已知为异面直线,平面,平面.直线满足,则(
3、)A.,且B.,且C.与相交,且交线垂直于D.与相交,且交线平行于.(2013辽宁(理))已知三棱柱的6个顶点都在球的球面上,若,,,则球的半径为( )A.B.C.D..(2013江西(理))如图,正方体的底面与正四面体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且,正方体的六个面所在的平面与直线CE,EF相交的平面个数分别记为,那么( )A.8B.9C.10D.11.(2013新课标Ⅱ(理))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正视图可以为( )A.B.C.D..(2013安徽(理))在
4、下列命题中,不是公理的是( )A.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B.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C.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此平面内D.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他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2013北京(文))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棱锥的体积为__________.1俯视图侧(左)视图正(主)视图2112.(2013上海(理))在平面上,将两个半圆弧和、两条直线和围成的封闭图形记为
5、D,如图中阴影部分.记D绕y轴旋转一周而成的几何体为,过作的水平截面,所得截面面积为,试利用祖暅原理、一个平放的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得出的体积值为__________.(2013陕西(理))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其体积为_______..(2013上海(文科))已知圆柱的母线长为,底面半径为,是上地面圆心,、是下底面圆周上两个不同的点,是母线,如图.若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则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2013江西(文))如图,直四棱柱ABCD–A1B1C1D1
6、中,AB//CD,AD⊥AB,AB=2,AD=,AA1=3,E为CD上一点,DE=1,EC=3(1)证明:BE⊥平面BB1C1C;(2)求点B1到平面EA1C1的距离.(2013重庆(理))如图,四棱锥中,,,为的中点,.(1)求的长;(2)求二面角的正弦值..(2013浙江(理))如图,在四面体中,平面,.是的中点,是的中点,点在线段上,且.(1)证明:平面;(2)若二面角的大小为,求的大小.CBADPQM.(2013上海春季高考)如图,在正三棱锥中,,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求该三棱柱的体积.B1A1C1ACB.(2013上海(
7、理))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2,AD=1,A1A=1,证明直线BC1平行于平面DA1C,并求直线BC1到平面D1AC的距离..(2013广东(理))如图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分别是上的点,,为的中点.将沿折起,得到如图2所示的四棱锥,其中.(Ⅰ)证明:平面;(Ⅱ)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COBDEACDOBE图1图21【答案】D.2【答案】A.3【答案】A.4【答案】C5【答案】B.6.【答案】B7.【答案】C8.【答案】D9.【答案】C10.【答案】A11.【答案】A12.【答案】A13.【答案
8、】3,14.【答案】.15.【答案】16【答案】17.【答案】解.(1)证明:过B作CD的垂线交CD于F,则在在,故由(2),同理,因此.设点B1到平面的距离为d,则,从而18.19.【答案】解:证明(Ⅰ)方法一:如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