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80847
大小:2.18 MB
页数:32页
时间:2020-03-14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构建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的中心问题1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强迫性、不平等性等特点。亲子关系的类型五种:养育型、财产拥有型、亚平等型、冲突型和泛爱型。良性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子女身心全面的健康成长。2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中心问题,它比任何一个具体方法都重要,所谓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包括血缘和非血缘的,这个关系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是孩子成长的极为重要的因素。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儿童感受到爱与被尊重,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识和期望,乐于与父母以外的人交往,形成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
2、较为积极。而亲子关系不良的儿童,则容易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识和消极体验,并影响其与同伴和教师的交往,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往往较为消极。3一、亲子关系的特点与类型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任何一方都不能选择这种关系,不能因为自己不满意而更改。对人的社会化来说,亲子关系的作用是不可弥补的。亲子关系具有持久性。这种持久性是其它人际关系所不可比拟的。只要亲子双方存在,这种关系就永远存在着。亲子关系具有强迫性。任何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孩子,相应地,孩子也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无论你是
3、否同意,都必须接受这种关系。4亲子关系具有不平等性。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的出现对父母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孩子而言,这个关系对他们以后的个性、情感和人际关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具有变化性。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亲子关系还具有情感的无私性与亲切性。父母对子女的爱发自天性,是不索取任何回报的,所以它是无私的崇高的。子女依恋父母,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切感。5亲子关系具有以下类型1.养育型即父母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
4、教育孩子或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2.财产拥有型即父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考虑孩子的思想、情感,孩子的任何反抗都会使他们出现强烈的愤怒行为,孩子只能服从。3.冲突型这种亲子关系中出现明显的冲突,父母攻击子女,子女反击父母。4.泛爱型即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结果使孩子形成胆小怕事、抑郁、自私、蛮不讲理等个性5.亚平等型这种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家长视子女为朋友,凡是要作出与子女有关的决定,都征求子女的意见。亚平等型是一种较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良好关系。6二、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影响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有着密切联系。其中,家长所采取
5、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7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往往压制孩子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的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甚至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不允许子女违背父母的意愿与规定,有时还会施以粗暴的惩罚。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极其软弱的惟命是从,另一种则是反抗式的攻击行为。一项研究认为,在2-3岁时,儿童的攻击性常在家长使用权威方式反对他们的活动之后出现。相反,和睦、
6、融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8宽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变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此类型中的父母给与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孩子不受任何约束的发展,他们往往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换言之即放任自由。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虽然不会像前者一样产生攻击性行为,但他们普遍缺乏规则意识。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容易表现出为所欲为的行为特征。9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平等的亲子关系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是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经
7、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这些孩子的人生态度比较积极,他们懂得遵守规则,尊重他人。10亲子关系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绪情感家庭对儿童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是其他专门教育机构所难以达到的,越是年龄小的幼儿,在情感教育方面家庭里所给予的影响比重越大,这是任何教育机构都取代不了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幼儿学习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导致其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低下。孩子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
8、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11现实生活中,孩子遇到不如意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他们需要宣泄其不满的情绪。然而他们的宣泄可能较为频繁,有时在家长看来有像是在“无理取闹”,便常常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宽容。父母甚至强行阻止儿童的情绪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