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76994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9
《如何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有效参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有效参与武汉市十六中黄巧玲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问题设计则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探索过程中,我发现这样几个问题的存在。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本身对教材知识层次应达到的高度,知识结构认识不够清楚,而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以简单的一问一答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这样的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仔细看来,却发现这种教学对学习思维的训练并未有多大的帮助。反而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张性,缺乏深度。还有一种教学,则由于教师过度强调教
2、材体系的完整性,对知识求深求全,使学生感到难达要求,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这良种教学均无法使学生思维达到发展,都无法使学生的参与变为有效。设计问题,创设一种思考情景是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的好与坏,水平高与低,对于评价一节课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摸索了这样几种提问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好的效果。(一)因势设问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在创设了一系列思维情景的前提下,而自然转入这个重点的一种提高方法,仿佛弓在弦上,蓄势以发。这种提高方法在教学中是使用的最多的一种提问方法。例如,在高中地理第七章《能源和能源的利用》第四节讲到“世界和我
3、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这一问题。我从让学生阅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我国能源构成变化”这两张图出发,让学生阅读图例,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的组成,在以某一年为例(例如50年),解释能源消费构成的含义,然后请学生对比分析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具体情况,最后在此基础上,自然会转入这样的重点内容的提问: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这个问题的设计,在充分读图的基础上,在创设了一系列思维的情景之后,而提出了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张性。(二)连环提问法要阐明一个问题的多个层次或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就可以在这个问题
4、的各个层次或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设计问题。或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或层层剖析,由表及里。在讲大气运动的几种形式时,为了讲清水平运动,气旋与反气旋,以及大气环流等问题。我从气压场分析着眼,以物理学受力分析入手设计了以下问题:例一:(北半球)受平行气压场控制1在一个力(水平气压剃度力)作用下,空气如何运动?2在两个力(加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空气如何运动?3在三个力(再加摩擦力)作用下空气应如何运动?4南半球空气实际运动方向?5高空空气实际运动情况?例二:(北半球)受闭合环状气压场控制1如何进行受力分析?2气旋空气具有怎样的运动特点?3反气旋空气有怎样的运动特点?这样设计问题总结起来有如下
5、优点:1、结合物理学受力分析,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对教材内容层层剖析,由浅入深,使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学起来不很费劲。2、在讲完北半球空气水平运动方向后设计一个南半球的相同问题;在学完近地面的空气实际运动情况后,设计一个高空空气的实际运动情况,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3、在讲完水平气压场空气运动后,再转入闭合环状气压场受力分析,在讲完气旋运动后转入反气旋运动。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状况。利用相关知识,调动了学生的求同思维,使一些看似较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一)反问提问法反问提问法,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向,它通过反
6、向提问,使问题分析过程更完整,更全面,也使学生的思维不入俗套,更具创造力。1辨证推理地理现象和过程,许多都包含着相关而又有联系的辨证过程。如,“沧海桑田”的变化,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气尘埃的“阳伞效应”,地震、火山活动的灾难性危害和有利的影响等。在教学中不应突出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例如,讲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问题1,是否全世界每个地区都因此环境趋于恶劣呢?问题2,大气中也在增多尘埃的散射作用能否部分抵消因二氧化碳增多而造成的变暖现象呢?2援果求因从现象而求原因,对于帮助学生建立逆向思维,展开逆向推理很有好处。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由现象或结论出发而推断原因的情
7、况。高中地理中“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就是由图入手,由果索因,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例子。在一月和七月等温线图上(1)气温为什么有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等温线为什么具有在气温高的地方向高纬弯曲?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弯曲的特点?(3)南半球等温线为什么比北半球平直?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难易适当,设计的问题的难度一定要是让学生使使劲就能“跳得够”,不能过高过难,也不能过易。2因人设问,问题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忌“一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