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59042
大小:147.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3-13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备课.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备课既当老师就要备课,而要上课就必须要备好课。所以备课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专业能力,尤其是新课程下如何备好课,这是教师要面对的新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备课的研究。让备课真正成为教师成长之桥!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备课第一节: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备课一、高度重视备课研究:1、备课是课改的切入点:当教师拿到新教材备课的时候,感到茫然,乃至遇到一些十分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大都要在备课中得到解决。2、备课质量决定上课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而要上好课关键是首先备好课,教师应在备课优化课堂设计上下工夫.3、研究备课可存进教师尽快成才:它
2、对于上好课、抓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乃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二、什么是备课:“备”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办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写出教案)。(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1、长年备课4、课时备课2、学期备课5、课前复案3、单元备课6、课后反思(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课时备课就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这个过程划
3、分为:吸纳(收集备课信息)—构思(设计教学方案)—输出(编写教案)三个阶段。第二节:新课程备课中的信息吸纳首先要认真重温课标、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努力从各方面搜集吸纳备课信息。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备课信息吸纳的愈多,愈有助于对备课内容和方法的理性认识,愈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一、备教材——做到六个弄清1、弄清课标(大纲)精神教师备课只有熟悉课标(教学大纲),才能胸怀全局,居高临下地钻研教材。2、弄清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3、弄清教材体系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
4、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横关系及广度深度。最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一、备教材——做到六个弄清4、弄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教学难点:学生难懂、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5、弄清教材特点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点。由于教材特点不同,选择的教法就不同。一、备教材——做到六个弄清6、弄清教材疑点:所谓疑点,就是课堂上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教师在备课中,要去分析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质疑,以便给予释疑解惑。二、备资源——掌握四项原则他山
5、之石可攻玉,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吸收,生活经验的观察积累,给教材“添油、加醋”,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这就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就是开发课程资源。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二、备资源——掌握四项原则3、凡引入教学内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要避免错误。4、引入教学的资料应尽可能是新鲜的,要避免陈糠烂谷子。三、备学生——做到四个了解1、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背景2、了解班级基本情况3、了解学生的差异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意见四、备教法—掌握教改动态我们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态度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即继承弘扬好的经验,废除克服不好的经验
6、,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实施新课程以后,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比较提倡自助、合作、探究方式、体验式学习。教师在备课中对这些问题就应加深理解和研究。五、备学法—通晓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一)、学法指导的内容1、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2、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3、学科学习方法(以各科教材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外语的方法等)。五、备学法—通晓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二)、学法指导的原则(三)、学法指导方法第三节:新课程备课中
7、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翻查各种教学资料和对学生有了初步了解以后就进入备课的第二步,对收集和吸纳的备课信息进行思维加工,设计教学方案。这是教师综合运用知识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构思的过程。所谓课堂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教学设计构想和安排一、教学目标设计(方向)解决为什么教,明确课堂上的具体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内容设计(载体)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采取什么呈现方式”等。三、教学组织设计(措施)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四、教学评价设计(强化)
8、解决激励和鉴别问题。教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