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22979
大小:1.33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3-13
《产业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讲课提纲第一讲新经济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讲产业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第三讲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机制第四讲城市-区域发展中的服务业经济第五讲跨国公司与总部经济第六讲区域整合、区域发展与中国现状 第二讲产业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3 一、产业区理论1、理论研究背景1970s末以来,信息技术、市场经济制度复兴、贸易壁垒的持续瓦解、跨国公司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新古典经济学预测区域差异将缩小,进而消失。但实际情况是,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的重要性也不在不断上升,它可以超越国家边界而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生产、经营的重要节点,又是全球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如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等区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生相伴,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预测的区域差异消失,反而是区域的崛起和经济个性化的凸显。早在19C末,著名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基于英国工业生产地理集聚的观察,创造性提出“产业区”的概念和理论。80多年后,学者们发现,经济全球化背景的经济有活力的区域与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非常相似。于是,该理论迅速复兴。4 2、马歇尔产业区理论阿弗里德.马歇尔:公认的新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演化经济学的先驱。19C末-20C初(英国工业化过程中),马歇尔对设菲尔德的刀具工业和西约克夏毛纺织业的观察,提出“产业区”的概念:(1)产业区作为大企业相对应的产业组织模式,是同一产业大量小企业的地理集中,同样能够获得大规模生产的效益,并与当地社会产生强烈的不可分割性:空间接近、文化同质。(2)同一产业的大量企业的地理集聚可以产生地方化的外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economics)A、集聚能共用公共设施,降低运输与交易成本B、集聚能产生专业化经济,提供同一产品的多样化产品C、集聚产生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注:即产业集群化效应)5 3、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应用与消沉19C末-20C初,马歇尔产业区作为与大企业相对应的制造业组织模式,在当时的工业化与区域发展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以标准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和大众消费的福特主义的推行,尤其是二战后,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迅速上升,学术界兴起大型企业为核心的新研究时代,而对马歇尔产业区研究兴趣大大减弱。4、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与发展(1)复兴最先源于1970s,Bagnasco、Garofoli、Becattini等意大利学者对于“第三意大利”工业发展与区域差异的研究,认为与马歇尔产业区理论极为相似与吻合。“第三意大利”:意大利中北部和东北部地区,1970s工业化过程的最显著特点是中小企业的地理集中于部门专业化(纺织、时装、家具、皮革制品、家俬、食品饮料、个人用品等),不同于不发达的南部地区和传统工业化的西北部地区。6 (2)Becattini认为马歇尔式产业区是一个“社会地域整体”,具有四个方面的性质:A、地方适合具有相对同一的价值与观点,拥有共享的知识与信任,在整个区域传播,并通过家庭、教堂、学校、政党或企业等组织代代相传。B、专业化于同一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众多企业空间集中并相互之间强烈作用,企业深深扎根于区域之中。C、存在着显著的企业外部经济,它们源于大量具有相似特征的小企业在特定区位的集中,即产业的地方化。D、产业区存在着鲜明的“产业氛围”:同业人员集中便于交流与学习,高度的专业化、空间接近与文化共同性有助于创新和技术的快速扩散。7 (3)Garofoli在研究马歇尔式产业区时提出用“系统区”作为高度分工与专业化并紧密相互作用的中小企业集聚区的分析单元,并认为“系统区”有如下特点:A、专业化于传统部门;B、熟练工人的高可获取性;C、高密度的面对面交流与高度的社会流动性;D、外部或内部条件的变化会造成系统区的危机及激烈的结构变化。(4)意大利学者对产业区的讨论很快引起欧美主流经济学家的注意。美国学者Sabel与Brusco、Piore于1980s提出“弹性专业化”(flexiblespecialization)的概念,通过对工业化国家1970-80s福特主义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体制危机与转型的分析,极力推崇意大利基于专业化的、技术先进的中小企业空间集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有力促进了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研究的复兴。(5)加利福利亚学派“新产业空间”和“非贸易相互依存”;欧洲GREMI小组“创新环境”;波特“产业集群”;库克“区域创新系统”;Markusen“第二级城市”;Amin和Thrift“制度厚度”等概念和论述,对“产业区”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理论研究和经验解析,并使之走向政策制定。8 6、产业区的类型Markusen(1996)则将产业区分为四种类型:(1)马歇尔式产业区,意大利式产业区为其变体形式;(2)轮轴式产业区,其地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多个主要大型企业,周围环绕着大量的较小或较弱的供应商、相关企业为之服务。例如西雅图、底特律等。(3)卫星平台式产业区,主要由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组成;往往是在开发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区内企业间缺乏紧密联系。(4)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由一个或多个大型国家机构(如军事基地、国防工厂、大学、政府办公机构等)支配,其经济关系取决于国家政治而非私营部门。9 二、产业集群(一)产业集群理论概述1、产业集群的发展背景近50年来,交通与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被分割成不同的阶段,生产企业依据各个阶段对生产要素的不同要求以及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寻求不同的生产区位,并在自己生产、对外转包及例示采购等不同组织形式间进行抉择。一些产业或部门在参与全球范围内组织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选择了某些特定的地域来集聚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区或产业集群。在这些新产业区内,产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区内专业化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和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进而使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并取得较强的竞争优势。10 2、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马歇尔在1920年《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空间聚集”。之后的产业聚集理论不断完善,出现了三次研究高潮:(1)第一次高潮:1930s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聚集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局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2)第二次高潮:1970~80s年代,运用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探讨当代生产的空间组织的变化,突出与“福特主义的危机”相联系。对产业聚集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3)第三次高潮:1990s年代以来,从新熊彼特主义的观点出发,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克鲁格曼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的空间聚集。迈克尔·波特从战略管理和竞争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集群,提出了地区竞争力著名的“钻石”模型,他特别强调产业集群对一定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11 (二)产业集群的内涵和外延1、产业集群的定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这些产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2、产业集群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划分出不同的产业集群种类:第一,Markusen(1996)则将产业集群(产业区)分为四种类型:①马歇尔式产业区;②轮轴式产业区;③卫星平台式产业区;④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第二,以市场导向和协作方为基础,可将产业集群分为四类:①手工艺/传统工业产业群(如意大利的制鞋业);②组装的生产网络(如韩国的消费电子装配);③高技术综合体(或园区);④基于大企业的工业中心。12 第三,1998年,联合国贸发组织秘书处(UNCTAD)根据网络化中的每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的扩展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将产业集群分为五种类型:①非正式的合作网络;②有组织的合作;③创新型集群;④科技园区;⑤出口加工区等。第四、1990s末国内基于产业关联度、区位优势等,将产业集群分为以下几类:①纵向集群,这是由产业的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②横向集群,是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③区位指向集群,由区位优势指向形成的产业集群。3、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产业特性、地域特性与网络特性,即产业集群首先是某产业的企业;其次是该产业的企业落户在某地;再次落户在该地的某产业的企业与其它单位构成了一个网络组织。13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1、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1)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主要有:集群产品存在技术可分性;集群产品的运输成本低;集群产品存在丰富的产品差异化机会;企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与速度的经济性;技术创新的网络性与知识的互通性。(2)集群产生的需求条件主要有:集群产品的消费行为易变性;营销信息沟通的口传性;集群中企业可获取多方面的需求利益;本地市场的支持与挑剔顾客的存在。(3)集群产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2、产业集群形成的途径第一,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第二,中小企业的集中,形成共生性的中小企业群体;第三,政府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与扶持;第四,城镇化的推动。14 三、区域竞争力(一)区域竞争力的研究进展1、国外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家层面,美国是最早开展国家竞争力研究的国家。第一份正式的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报告是1980年美国劳动部国外经济研究办公室提交的“关于美国竞争力的总统报告”,1990年美国政府成立了正式的政府竞争力政策咨询机构—竞争力政策理事会,此后每年都要针对竞争力的某个专题向总统和议会提出报告。另外,英国、法国、德国、葡萄牙等欧盟国家和地区也都于1980s相继开展竞争力研究,提出若干竞争力报告。15 在学术界,迈克尔·波特20世纪80年代连续发表了三部有关竞争力的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并由此创立了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的研究层面侧重于宏观的国家竞争力和微观的企业竞争力,通过分析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竞争力“钻石体系”模型,并为国家和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出谋划策。在城市竞争力研究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学者是彼得教授和丹尼斯教授。彼得于1980s开始致力于城市竞争力研究,对城市竞争力的一些问题做了开拓性的探索;后者从1990s后期开始大都市地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并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16 2、国内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开展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同样始于国家竞争力研究。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WEF和IMD商定进行国际竞争力的合作研究。1993年开始将中国部分数据纳入《全球竞争力报告》,次年参与该报告的分项目比较,1995年参加了全部项目的比较。此后,一些研究机构和个人或合作或单独承担了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由此拉开了区域竞争力研究的序幕。目前,区域竞争力研究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是借鉴国外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方法和成果,适当进行修正,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实证研究。就研究层面而言,除国家外,更多的集中在城市和地区层面。17 (二)区域竞争力的定义1、竞争力体系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某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某一产业所能提供的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程度。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信息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18 2、区域竞争力的内涵(1)“财富创造论”认为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区域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和潜在能力”,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和人文自然条件下,创造出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有效经济财富增加值的能力”。(2)“资源配置论”认为区域竞争力“是一种比较优势,是一个区域在其所从属的大区域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它“不完全取决于区域大小,重要的是区域能否具备把土地等资源集中到关键环节和领域中去的能力”。(3)“产品提供论”认为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生产适应大区域,提供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能力”;“是一个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集聚生产要素,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19 (4)“经济实力论”认为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在竞争某些相同资源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程度。(5)“综合论”研究者将以上讨论中的两种或多种提法结合起来,对区域竞争力进行界定,试图对区域竞争力作更全面的定义。通过以上的归纳,我们把区域竞争力理解为:在系统分析区域现状基础上,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在资源环境、经济实力、产业市场、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通过比较所具有吸引、争夺、转化资源和控制、占领市场的能力,亦即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资源配置和市场导向功能的能力。20 3、区域竞争力的本质区域竞争力定义的本质是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因此区域竞争力要体现在资源优化配置上,包括内部战略资源有效安排,外部稀缺资源的有效吸纳,内外资源的有效协调配合。据此定义,可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8种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市场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管理服务竞争力21 (三)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方法1、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力》中提出了区域竞争力的模型,把区域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一个区域产业竞争力上,即其产业在大市场中的竞争表现。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要素,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作用以及政府作用。这六大要素构成了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见下图)22 波特区域竞争力“钻石模型”23 2、九要素模型九要素模型(Cho,Dong-Sung,1994)以韩国为实证,将人力要素和物质要素视为内在因素,将机会视为外在因素。人力要素包括工人、政治家、企业家和专业人才。物质要素包括资源禀赋、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持行业以及商业环境。——人力要素可以驱使物质要素。通过人员的安排、人力要素与物质要素的结合,可以获得竞争力,推动一个国家向更高阶段发展。九要素模型与钻石模型的区别是对要素的分类不同以及新要素的增加。(见下图)24 商业环境工人企业家专业人员国际竞争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自然资源国内需求政治家机会九要素模型25 3、IMD区域竞争力模型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认为,区域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IMD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八大方面,包括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国际化度、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其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其关键是可持续性发展。这几方面构成的区域竞争力优势在本地化与全球化、吸引力与扩张力、资产与过程、和谐与冒险四种因素环境中所形成的。(具体模型见下图)26 企业管理增加值创造企业竞争力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使用国际化度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国家竞争力可持续性全球化本地化吸引力扩张力和谐冒险过程资产IMD区域竞争力模型27 IMD区域竞争力理论将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IMD认为,在区域竞争力研究中,重点是国家竞争力研究,主要分析国家环境对于在其境内运行的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有利或有害,从而加以判断评估。又由于国家竞争力由企业竞争力构成并体现之,因此二者均强调可持续性是其发展取向。所以,在IMD模型中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二者是互为补充的。28 (四)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可操作性原则2、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架构(见下图)29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个数合计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总量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财政收入310速度指标1.GDP增长率2.财政收入增长率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3人均指标1.人均GDP2.人均固定资产投资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农民人均纯收入4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高级化度1.二、三产业产值比重2.三产业产值比重24产业结构专门度1.产业相似系数2.产业相似系数变化植2企业竞争力企业规模指标1.规模以上企业数量2.国家重点企业数量29企业经营指标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产品销售率3.资金利税率4.成本费用利税率5.劳动生产率6.流动资金周转次数7.增加值率7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0 国际竞争力国际商品市场指标1.进出口商品总额2.进出口增长率29国际资本市场指标1.实际利用外资额2.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率3.外商直接投资额3国际旅游市场指标1.旅游创汇总额2.国际旅客数2经济外向度1.外贸依存度2.出口区位商2科技竞争力科技队伍1.各类科技人员总数2.科研活动人员总数3.万人科技人员数39科技投入1.科技投入经费总额2.万人科技经费数2科技成果1.专项受理量2.专利授权量2科技转化1.成交技术合同数2.成交技术合同数金额231 环境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交通运输指标1.旅客周转量2.货物周转量213电信指标1.邮电业务总量2.人均邮电业务量3.电话普及率4.互联网用户数量4能源指标1.发电装机容量2.发电总量3.人均发电量3环保指标1.环保投入额2.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比例3.烟尘控制区面积比例4.环境保护区面积比例4人力资本竞争力人口健康素质指标1.出生率2.死亡率3.千人医生数4.万人医院床位数48人口文化素质指标1.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人口比例2.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3.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4.高等学校数4合计21项62项32 (五)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途径1、加强地方政府的作用第一,地方政府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区域经济政策。第二,地方政府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第三,地方政府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可预测的客观社会环境:制定和维护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保护公平竞争,保护投资者和居民合法权益等。2、优化产业结构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如何正确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还要靠吸收区外的产业转移。33 3、发展产业集群(1)发展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贡献第一,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区域按劳动分工理论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第二,产业集群战略强调企业在本地的根植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三,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内收入再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第四,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持续创新,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第五,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34 (2)增强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具体措施第一,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第二,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产业集群的自我管理能力。第三,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层次性布局。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利用分包、战略联盟、第四,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树立区域品牌竞争意识。第五,广拓融资渠道,促进产业集群的资本集聚。35 讨论:1、马歇尔产业区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2、论述钻石模型的主要内容。3、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之间有什么关系?36 第二讲Itisalloftoday,Thankyou!3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