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散文诗两首》导学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散文诗两首》之《金色花》导学案编写者:梁翠云单位:武宣县武宣镇中学审稿者:陆宾艳单位:武宣县武宣镇中学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3.创读课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学法指导: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范读、表演读、齐读)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走近作者,解读背景,了解文体。泰戈尔(1861——1941)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在二十一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__
2、______”代表作品有诗集《________》《园丁集》《_________》《吉檀迦利》等,1913年获得______________奖。2.散文诗是兼有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不押韵,写法同散文一样,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3.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并理解其意思:祷告()匿笑()沐浴()花瓣()罗摩衍那()4.默读课文,段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思考并圈画出“文中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后,他(她)做了哪些事”。5.文中体现作者想象句子是:假如我是一朵金色花。(在文中划出)6.说说下列句子应读出怎样的语气。(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
3、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和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要读出母亲的焦急和惦念。)(3)“我不告诉你,妈妈。”(要读出孩子的调皮,撒娇)二、学习研讨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图画呢?(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2.孩子与妈妈的几次嬉戏具体是什么?(写了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3.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
4、妈知道?(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撒娇,瞒着妈妈。)4.诗中的妈妈说孩子是个“坏孩子”妈妈是真的认为孩子坏吗?她为什么这么说?5.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三、巩固延伸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孩子那样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5、意?在贺卡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对爸爸或妈妈的爱。四、学后反思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散文诗两首》之《荷叶母亲》导学案编写者:梁翠云单位:武宣县武宣镇中学审稿者:陆宾艳单位:武宣县武宣镇中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2.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诗文;3.体验人间亲情,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学法指导: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范读、表演读、齐读)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一、预习导学:(一)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默读《荷叶母亲》,快速阅读
6、课本后的名著导读:《〈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1.冰心原名(),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冰心以宣扬“_________”著称表现了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颂。2.(1)给下列字注音并蒂(dì)花瑞(ruì)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攲斜(qī)荫蔽(yìnbì)(2)解释下列词语菡萏:荷花攲斜:并蒂:徘徊:亭亭:(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美读课文注意用舒缓、柔和的感情基调,带着浓浓的情感美美的读课文2、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其表达方式是什么?(母亲啊!你是荷叶
7、,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抒情议论)3、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二、合作探究:1.研读赏析层次之美(完成表格)分类一看红莲二看红莲三看红莲环境描写繁杂的雨浓阴的天红莲情态左右攲斜心境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2.文章题为“荷叶·母亲”,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3.从文中看,荷叶的什么特点与母亲相似?荷叶为莲花遮蔽风雨,这与生活中母亲为子女遮风挡雨,对孩子细心呵护和关爱多么相似。4.作者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