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07140
大小:240.51 KB
页数:78页
时间:2020-03-08
《高效课堂“教育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效课堂学李炳亭在第七届中国名校长高峰会上的讲座(代序)开场语:我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听众稍愣),还没开始作报告,许多听众就被吓跑了(会意笑,因为临近会议的尾声,有部分人为了赶车提前走了)。我希望今天的讲座换种形式(没用PPT,当然也没看稿子),希望诸位在座的校长们可以给我提问题,哪方面都可以,讲座也得变传授式为对话式,灌输式是原始落后的。老师们,说到课改实在不是该不该改的问题。我只问,现在的课堂快乐吗?学生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如果12年都不快乐,请问,谁敢保证他走上社会会快乐?传统课堂,让孩子几乎失去了
2、除了知识之外的大部分东西,什么创新、创造、思维、实践、动手、合作,甚至是说话的能力、生活的能力,我们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一个个弓腰塌背、未老先衰、目光痴呆,眼睁睁就变成了失去水分和生命光鲜的木乃伊模样。我真的不明白,有什么样的知识比孩子们的生命更加重要?!有什么样的借口可以公然去荼毒生灵?!难道我们不再在乎孩子,而他们也不再是希望和未来了?教育的底线是对身体、生命负责,否则那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有人说,我们传统的教育就是六个字:老师讲,学生记,这是美国的朱棣文总结的,通过教育看中国,他还很“反动”地说:无需担心今天中
3、国的崛起,因为他们的教育没有未来。有个日本人也学着说:中国没有未来,满大街的洗头房,独没有书店,一个不看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或许是耸言听闻,别生人家的气,但我们必须警惕一些“非教育”的东西正在吞嗤浸蚀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共识却是:教育不改革,国家没希望。现在,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厌学了,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因为成了“负担”才有了“减负”一说。一旦某件事变成了负担,哪里还有乐趣可言?这不能不说是今天教育的悲哀。我一向认为,减负从来不仅仅是减量,而是想办法“增趣”。当学生不喜欢学时,哪怕每天只上一节课,一节课只有10分钟,
4、都是负担,但学生愿意学时,他就会废寝忘食、乐在其中、不能自拔。遗憾的是等待观望,乃至批评诅咒改革的人还有那么多!有人痛心疾首地说,应试教育已毁了两代人,我们不能继续毁下去了。有则故事说,爷爷每天接送孙子上学放学,路上爷爷告诉孙子说你要好好学,爷爷在你这么大时说是没学上的,孙子停下脚步问那是个什么时代?爷爷说那是万恶的旧社会。孙子说,爷爷,我何时才能回到万恶的旧社会。有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学生的作文题目是长大了当“贪官”,养“小蜜”,今天的教育已经迷失了理想,扭曲了道德,玷污了信仰,当警惕呀。78学
5、生为什么厌学?为什么在网吧却不厌学,网吧的魅力何在?网吧里才有真正的儿童需要的教育,玩什么、学什么,不用接受老师安排,不用听命于某种指令。能不能把网吧的“学习法”做一个移植?也就是用儿童的方式去学,任其自主选择,与同伴合作。我相信,一旦你真的移植了,任何学校的课堂都可能成为“杜郎口”。现在我们思考:假如用传统课堂的手段去网吧学习会怎样?我相信网吧也便成了枯燥无聊的教室了,学生恐怕也会逃离网吧。你看,假如像上课一样上网,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倒背着手坐好——开始上网,上网只能按规定的方式玩规定的游戏,玩完还要留作业
6、写篇“网后感”,那么学生还会对“网吧”感兴趣吗?再比如,喝酒也用传统课堂教学的那一套,那么什么酒鬼也会讨厌酒的。我不说课改,我把课改换个词叫“放生”,我写过一篇文章“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捞晚了学生就“焦”了,焦了就会跳楼自杀。当然跳楼的原因很复杂,但谁敢说多少厌世不是来自厌学呢?中国“要命的教育”的确缺了许多东西,但最缺的是教育人的良知和人性。我在想,即便你不是做教育的,你只是个普通人,但看到孩子在课堂上受尽煎熬,度日如年,你仍能无动于衷,稳如泰山,真的是I服了YOU了!很多人总找借口说,着实是想改,但不知道如
7、何改,我觉得这不是理由。没有谁因为自己不是大夫,就拒绝给孩子治病的。课改到底如何改?我以为必须走四步路。第一是理念变观念。今天的中国教育实在不需要再去发明什么新理念,新课改理念就很好。理念必须落地,转换成行动,才能“鱼游大海”。中国的教育专家都应该像袁隆平那样,把教育科研搬到田间地头去,去手把手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当然能真正促进学校变革的仍然是一线教育者,教育必须有一线教师来救赎,教育家只能从一线产生。第二,观念变方法。第三方法回到文化上,即方法变文化。第四文化变信仰。因为时间有限,我也多有论述,就不展开了,笼统
8、地阐述一下:现在大家都学杜郎口,那么到底学杜郎口的什么?有人说杜郎口的成功是管理的结果,那么,什么样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到底是管制、囚禁还是激励、放手呢?如果说管理,我以为全国就两家“单位”做得好,一家是杜郎口,另一家是寺庙。你见过哪所寺庙的方丈忙得像校长一样,每天打卡考勤的,为什么?因为寺庙里的每一个“员工”都把工作把信仰。杜郎口其实改的不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