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孩子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doc

中国好孩子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doc

ID:50311283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8

中国好孩子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doc_第1页
中国好孩子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doc_第2页
中国好孩子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doc_第3页
中国好孩子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好孩子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好孩子”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今天《来宾日报》“关注”栏目刊登一篇题为《中国“好孩子”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的文章,现摘要如下:新中国成立迄今65年里,诺贝尔奖共向全球400多位最优秀的科学家颁奖,其中中国得奖人数为0。而一向被人们瞧不起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他们在65年里,都分别至少培养出了1名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从概率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出国留学人数约130万-140万;从投入上说,大多数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尽其所能;从重视程度上说,中国对于教育的投入至少比西南联大不知多少倍。更令人惊奇的是,“五四”一代人,不仅出现了一些文化巨人,还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如华

2、罗庚、周培源、钱学森、苏步青等,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全球科学界的翘楚和领军人物。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培养出几个这样的科学家?这不能不引人深思。我们到底差在了哪里?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有多远?培养乖孩子的中国教育科学创造的一个根本动力就是兴趣,兴趣是一种乐趣。现在的中小学生课业压力沉重,在各种考试前打拼。他们每天睡眠基本不足,周末又得去奥数、英语、艺术等。在考场上身经百战的他们,进入大学或熬到博士时,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谋生、过好日子。普通人在经过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失去质疑、好奇和想象力,那些潜在的有科学天赋的孩子从学校、父母、邻居和社会环境中也难以得到质疑、好奇和想象力的鼓励。4内地的教

3、育,地方官员和学校校长最保险的做法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服从管理、尊重权威、成熟老成、隐忍顺从的“乖”孩子。不仅基础教育学校这么做,内地高校在这个环节也难以有所突破。拿走世界一半诺贝尔奖的德国教育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而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只有莫言拿了一次文学奖。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明确禁止设立下修学校,即学前班。德国孩子在小学前“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不应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们除了幼儿园的孩子不许学习专业知识,

4、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智商超群。德国老师解释道,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非好事,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如果在上学前必须对孩子进行“教育”,那“教育”的重点只有:1.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2.孩子的动手能力,如他们感兴趣的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3.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不仅在德国,许多欧洲国家对待孩子的方法大同小异。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而在中国,幼

5、儿园的孩子已把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基本学完了。4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眼中的兴趣我虽得过诺贝尔奖,但我认定我不是天才。12岁前我还没上学。念小学时,我们学校是一所大学附属小学,妈妈是那所大学的校长。小学的教师都是妈妈的学生,谁都不管我。当时,我对上学没兴趣。到学校看看,不喜欢我就走掉了。到池塘游泳、到河边捉小青蛙,四处游荡。那时正值抗战时期,我与其他小朋友一样,生活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我的父母都是教授,都是科学家。家里进进出出都是科学家,在加上从小父母就把牛顿、爱

6、因斯坦的故事讲给我听,耳濡目染,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我的父母也不管我,他们让我自由发展,这和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同。现在,我不强迫孩子读书。可我的弟弟、妹妹都是望子成龙,担心孩子学不好,替孩子计划好一切。其实,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不代表什么,在我认识的科学家当中,都不是年年拿第一的好学生。我更不曾考过第一名。兴趣对一个人的事业很重要。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兴趣如何去享受工作呢?所以,我劝那些想干成一番事业的朋友,应该以兴趣为出发,不能勉为其难。我经常把握的孩子带入实验室,从小如此。如果出国,我就每天打电话回来。我女儿3岁时,就可以清楚地认清各种仪器的用途了,而且她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我

7、希望女儿学物理,长大去接我的“班”,可她却对生物感兴趣嘛!我想,她将来会在生物学上作出成绩的。父母不该包办孩子的兴趣。因为“包办”是不能代替孩子的。4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诺贝尔精神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没有提供“诺贝尔奖者”的条件,所以这样的结果也并不奇怪。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我们要的是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由成长。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改变“应试”和“灌输”的本质,也许诺奖科学奖永远不会出现在中国,但是我们去发现和改变现实的过程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