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306544
大小:20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07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 大变革的时代》word教案 (15).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导入: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事先准备展示自己的导入设计方案:有的可能从复习上节课内容人手;有的可能会引用课前小故事;或从当前的改革开放入手等等。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评价打分。落实课标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投影:《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片,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学生思考
2、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接着提问: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3、铁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那么我国大约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使用牛耕了?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提问:看完表演你有什么体会?怎样解决人体力不足的问题好呢?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提供了便利,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二、著名的都江堰1、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
3、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 李冰的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设计,调动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终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2、总结:刚才通过几位同学的演示和讲解,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3、展示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同学们,赞叹之余你有何感想?请发表一下你的看
4、法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请看61页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石犀》唐·岑参)。传说李冰为了治水废寝忘食,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他拄着黄荆拐杖,举步艰难,昏倒在雪地上,数日后与世长辞。李冰的事迹光照史册,中国人永难忘怀。 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三、商鞅变法1、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生:国家分给的"公田")"公田"有
5、什么特点?(生:不可进行买卖,要向国家上缴一定劳动产品。) 面对这种部分奴隶出逃、而手中奴隶则无心劳动的情况,如果你是当时的奴隶主们该怎么办呢?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边讲边图示):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一组演示用耒耜翻地(倒退)、另一组表演人拉犁翻地(前进),不久,拉犁者脚步变得吃力,并不断用手擦汗。(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图讲解原因)由2-3名学生介绍这样看来,奴隶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有了人身自由,以种田为生,所以这部分租种田地的奴隶和平民的身份也就转变为什么呢?而私田的主人也就是奴隶主则转变为什么?这就使旧的剥削方式被封建剥削方式所取代。 (板书:各国变
6、法:) 在大家列举的这些变法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商鞅变法会有如此显著的效果呢?我们先来阅读一个关于商鞅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 意义: 1.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 2.这些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 3.对人民会产生什么影响? 4.对整个国家又有什么影响? 投影并掌握: 练一练:你能不能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出示彩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都江
7、堰最为可贵的是,在历经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它也焕发了青春,经修整,现在可灌田800万亩。所以它被称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生:不可进行买卖,要向国家上缴一定劳动产品。)(生:转变为封建农民.)(生:新兴的封建地 主。)(商鞅变法)(请学生表演"立木为信"的历史剧故事。)(取信于民。)(言必信,行必果。)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有利于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阶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小结(教学反思)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
8、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