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285772
大小:8.27 MB
页数:50页
时间:2020-03-07
《塑胶射出常见不良分析及解决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塑膠射出常見不良分析解決教育訓練不良目錄一.缺料二.縮水三.料花四.毛邊五.燒焦六.氣泡七.水波紋八.噴射痕九.流紋十.熔接線十一.裂紋十二.頂白十三.無光澤塑膠射出常見不良分析解決十四.變形十五.混色十六.拉傷十七.黑點十八.強度不夠塑膠射出常見不良分析解決充填不足:是熔融的材料未完全沖填滿模腔之现象。充填不足的原因有:1、成型条件设定不适当;2、模具的设计制作不合理;A.成型条件的对策主要是確認熔膠量和實際進如模腔的料量是否足夠其次是對熔膠温度、模具温度、射出压力/射出速度及熔料的流動性做檢測,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B.模具方面則可以通過適當增大主流道或分流道尺寸或者更改浇口位置、
2、大小、数目等,合理的產品設計結構是能讓熔融的材料容易流动順利進入模腔,为了使成型空间内的气体顺利疏散,可在适当位置设置排气孔。下圖即为缺胶产生的實例及原因分析一、充填不足(缺胶)塑膠射出常見不良分析解決射壓過小料量不夠一、缺胶(充填不足)排氣不良肉位太薄流道太長模溫料溫過低局部黏模塑膠射出常見不良分析解決缺陷原因改善方法1.增加计量行程2.射嘴堵塞或漏胶2.拆除/清理射嘴或重新对嘴4.射出时间太短4.增加射出时间5.射出速度太慢5.加快射出速度6.射出壓力不夠6.增加射出壓力7.模具温度偏低7.提升模具温度8.模具排气不良8.恰当位置加适度之排气槽9,10.11.流道/浇口太小或流道太长1
3、1.加大流道/浇口尺寸或缩短流道12.12.13.13.14.14.15.局部黏模15.檢查模具16.熔料流动性太差16.改用流动性好的塑料或適當增加潤滑劑1.熔胶量不够模具温度不均重开模具运水道进浇口位置不合理重新布置进浇口位置成品胶厚不合理或太薄改善成品的胶厚或加厚薄位螺杆止逆环(过胶圈)磨损拆下止逆环检查修理一、缺胶(充填不足)塑膠射出常見不良分析解決塑胶产品在表面上的凹陷、空洞称为缩水除了会影响产品的外观外,亦会降低成品的强度。缩水与成型技术、模具设计及使用塑料均有关系。1、塑胶材料方面不同塑胶原料的缩水率请参见附表一通常易缩水的原料都属于结晶性塑料如尼龙、百折胶等等。在射出过程中
4、结晶性塑料受热成流动状态时,分子呈无规则排列;当射入较冷的模腔时塑料分子便慢慢地整齐排列形成结晶结果体积收缩小于规定尺寸范围,就是所谓的“缩水”原材料縮水對照(附表一)二、缩水(凹痕)塑膠射出常見不良分析解決代号原料名称缩水率(%)GPPS普通级苯乙烯(硬胶)0.5HIPS不碎级苯乙烯(不碎硬胶)0.5ABS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0.6LDPE低密度聚乙烯(花胶)1.5~4.5HDPE高密度聚乙烯2~5PP聚丙烯(百折胶)1~4.7PPO聚苯醚0.6~0.8PA6尼龙61.0PA66尼龙660.8~1.5POM聚甲醛(赛钢、特赛)1.5~2.0PETPET2~2.5PBTPBT1.5~2
5、.0PC聚碳酸酯(防弹胶)0.5~0.7PMMA亚克力(有机玻璃)0.5~0.8PVC硬硬PVC0.1~0.5PVC软软PVC1~5PSF聚砜0.6~0.8二、缩水(凹痕)塑膠射出常見不良分析解決2、注塑技术方面在射出技术控制方面,出现缩水的情况有:a、射出、保压压力不足;b、射出速度太慢;c、射出、保壓時間不足。所以在设定注塑工艺条件时,必须注意成型条件是否合理,以防造成缩水问题。3、模具及产品设计方面缩水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的壁厚不均所引起的,所以在产品的柱位、筋位的表面易出现缩水現象。模具的流道设计及冷却效果对成品表面之影响亦很大。浇口太小;浇道太长是造成縮水的主要因素,由于塑料的
6、传热能力较低,若距离模壁越远或越厚,则其凝固及冷却较慢,应有足够的塑料填满模腔,使射出机的螺杆在射出或保压时,塑料不会倒流而降低压力,另一方面水口亦不能冷凝太快,以免半固塑料阻塞流道造成压力下降,導致成品缩水。不同的模流过程有不同的收缩率,熔胶筒的温度控制得当可防止塑件过热,延长周期可确保制品有充分时间冷卻下表即为缩水實例及原因分析二、缩水(凹痕)塑膠射出常見不良分析解決二、缩水(凹痕)肉位過厚保壓過小冷卻不夠進膠點偏小流道太長塑膠射出常見不良分析解決缺陷原因改善方法1.模具进胶量不足1.增加熔胶注射量①熔胶量不足①增加熔胶计量行程②射出压力不足②提高注射压力③保压不够③提高保压压力或保压
7、时间④射出时间太短④延长射出时间⑤射出速度太慢或太快(困气)⑤加快注射速度或减慢注射速度⑥浇口尺寸太小或不平衡⑥加大浇口尺寸或使模具入水平衡⑦射嘴阻塞⑦拆除清理射嘴内异物,检查发热圈⑧射嘴漏胶⑧重新对嘴或紧固射咀2.料温不当(过低或过高)2.调整料温3.模温偏低或太高3.提高模温或适当降低模温4.冷却时间不够4.酌延冷却时间5.成品本身的骨位、柱位胶位过厚5.改善成品设计,使胶厚均匀6.机器或料管过大7.更换机器或料管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