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院接受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5例,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关键词:脑心通;依达拉奉;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是我国一种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急性脑梗死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与致残率较高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在治疗和预防急性脑梗死方面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该病调查显示约
2、占脑血管疾病的60%〜80%,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该病发病快,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溶栓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及抗凝血治疗等[3]。本文采用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85例患有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冇患者均符合2013年第7版《神经病学》教材脑梗死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将85例患者根据治疗手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43例患者,男性患者28例
3、,女性患者15例,年龄49〜81(62.5±7.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为24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13例,冠心病的为4例,其他为2例。对照组42例患者,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7-78(61.5±8.6)岁,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为23例,糖尿病的患者为13例,冠心病的为4例,其他为2例。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1.2.1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20ml/30mg,国药准字H20130133)30mg并与氯化钠注射液中混合,实施静脉滴注,2次/d。1.2.
4、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脑心通胶囊(每粒装0.4g,国药准字Z20025001)进行治疗,3粒/次,3次/d。7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持续治疗2个疗程。1.3统计学方法根据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木组研究结果及一般资料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差异且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2个疗程之后,治疗组的冇效率为93.0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8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两组
5、患者在治疗前NTHSS评分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数据差异具冇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在治疗后的NI1I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ADL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治疗后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3讨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6、不断的上升,其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该病在发病时患者会出现言语不清、肌力进行性下降等情况,甚至会导致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6]。所以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依达拉奉是一种抗氧化剂,该药物对患者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高,从而可冇效的清除患者脑内多余的自由基,降低自由基对脑部损害,另外还能有效的保护血管神经及内皮功能。并且该药物能有效的减少轻自由基的浓度,抑制神经元死亡,提高前列环素生产,减少白细胞三烯的生成。随着近年来中医学的不断发展,急性脑梗死属于中风的范围,所以主要是脉络淤积、气血淤积导致的
7、,而脑心通胶囊是由黄罠、丹参、川莒、赤芍、当归等药物组成。其屮黄罠可以有效的补气升阳以及助血行;而丹参、当归、桃仁以及红花及赤芍等药物可以有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而鸡血藤则起到温经通络的功效。药物相结合,可以益气活血、祛瘀止痛、通络功效。本文研究表明,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后可以冇效的提高治疗效果,说明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综上所述,采用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非常重耍的临床意义,值得基础医院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韩凡,刘吉昌•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
8、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屮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