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波手术治疗鼻瓣区狭窄79例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微波于术治疗鼻瓣区狭窄79例分析作者:张静虹,马东,关林,王德华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人民医院,宁夏石嘴山【摘要】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术治疗鼻瓣区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鼻瓣区狭窄患者行微波消融术治疗。结果全部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鼻塞症状缓解,通气效果理想,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微波消融术对软组织所致鼻瓣区狭窄患者的治疗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无不良反应发生,是简单易行,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关键词】鼻瓣区;鼻塞;微波消融术貝塞是炽科疾病的帘见症状,临床上往往只关注是否存在固有昴腔的阻塞性疾病,却曲殆忽略可能存在的勿•瓣区狭窄,以至于•牀腔手术后仍然达不到理想的通气效果。总结
2、2004年3R-2006年5月我科诊治的昴塞患者中因环瓣区狭窄者79例,经微波消融术治疗后通气改善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4年3月・2006年5月我科共诊治鼻瓣区狭窄患者79例,男43例,女36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46.5岁。病史在2-5年以上。以鼻塞为主要症状,少部分有流涕、憋气等症状.其中有23例曾行鼻中隔矫止术,15例行鼻窦炎于术,但术后仍遗留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前鼻镜及鼻内加镜检查:鼻阈顶外舉•内突13例,鼻小柱后下部肥大12例,鼻底前缘软组织阜状膨凸15例,下鼻甲前端肥大39例,所有病例均以抬高鼻尖试验阳性和Cottle征阳性而诊断。
3、本纽•病例除外因下貝甲后端及游离缘肥厚、凍中隔偏曲、貝窦炎及英他鼻腔原因(骨性或软骨性狭窄)所致鼻塞。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门诊治疗,局部麻醉0度鼻内航镜下于鼻阈顶外壁内突部,鼻小柱后下端肥大处,下鼻甲前端肥大处及鼻底前软组织鼻状凸处选择1-2点进针,微波功率调至40W,进行消融治疗,术中见被消融处的纽织体积逐渐缩小,变白,鼻瓣区面积扩大,部分患者当时即感觉环腔通气改善。术中、术后无出血。术后局部涂以0.5%红霉素眼膏,局部滴科恒眼液1周,术后定期随访。1.3疗效评判标准:79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1年以上,术前及术后5个月、1年采用10cm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
4、logscale,VAS)[1],评价患者主观鼻塞感觉。2结果治疗半年内,有15例患者感觉鼻塞不满意,其中过敏性鼻炎患者9例,占60%oVAS评分在5分以上,行第二次消融,1年后评分均在0-2分,显示71例患者1次治疗鼻塞治愈率89.87%=并发症:下鼻甲骨坏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经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选用敏感抗生素静滴及鼻腔冲洗,及吋将坏死鼻甲骨去除,1个月后愈合。[2]尢1例治疗后出血、萎缩性鼻炎发生。3讨论鼻瓣区是鼻腔最狭窄部位。传统意义上指鼻腔与软骨部相互连接和过渡的区域。其上外侧为上侧鼻软骨下缘,内侧系鼻屮隔前下端(鼻小柱后侧),下方为犁状孔底及下鼻甲前端。鼻瓣区狭
5、窄的诊断并不困难,用手抬高患者鼻尖或向侧方牵拉鼻翼,患者鼻塞症状缓解即可诊断。以往対该区域狭窄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只注重固有鼻腔阻塞疾病引起的鼻阻,往往通过手术治疗后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鼻瓣区狭窄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扩大鼻阈区横截而积來达到治疗目的[3]。对环阈顶外壁突出者,有因手术切除过多,出现吸气时凍背塌陷的情况,且与昴小柱后端肥大一样,手术操作复杂。微波消融术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组织减容技术,具有切割、消融和止血等多项功能,将手术的安全性、可控性与功能性提高至新的水平[3]。不同于激光、电凝,术中无炭化、烟雾形成及出血现象[4]。该技术通过表层下有效的纽•织减容扩大鼻
6、瓣区横截而积,解除鼻瓣区狭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纽•病例主要针对软纽织异常所致鼻瓣区狭窄患者,对于因罚•外侧软骨或貝中隔前下端骨性偏曲所致鼻瓣区狭窄者,仍然主张采用传统于•术方法來解决。我们对79例鼻瓣区狭窄患者行微波消融术治疗,英中71例一次性治愈,治愈率达89.87%,山于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并发症少,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参考文献】[1]SniithTL,CorreaA,Kuo,etal.Radiofreguencytistueabiationabiationoftheinferiorturbinatesusingathermocouplefee
7、dbackelectrode[J].Laryngoscope,1999,109:1760-1765.[2]周成勇,刘达根.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治疗昴塞疗效评价[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3:159-161.[3]蒋双庆.鼻瓣区阻塞性病变30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513.[4]李玲波.林琳柳萍,等•微波消融术治疗上气道阻塞[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265-267.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