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236114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7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几年,环境污染口益严重,大气污染同样而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问题对大气环境指标进行确定,再根据污染源制定解决策略。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对策1对大气中有害物质的监测1.1颗粒状物质的监测在大气污染物中有许多颗粒状的物质,这些颗粒状的物质较多,它的成分非常复杂、具有多变性和危害性,有的本身具有毒性,有的是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运载体、催化剂或者能产生有害的反应。在某种情况下,存在于大气中的颗粒状物质与附着在它身体上的气态或者蒸气态物质产生反应,会产生更大、更多的毒性。因此
2、,要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质进行必要的监测。对大气中颗粒物质所进行的监测主要包括:对总悬浮颗粒物进行测定、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地行监测,对粒度分布的监测,对降尘量进行监测,对颗粒的化学组分进行监测。1.2二氧化硫的监测大气中有很多含硫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硫酸以及酸盐等。他们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煤与石油燃料的燃烧产生的,在硫矿石的冶炼等化工产品中会生产与排放较多的废气。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最严重,它的分布较广、影响较大,所以,在对硫氧化物的监测中主耍是对so2的监测。对二氧化硫进行监测主要是“对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3、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牡试剂分光光度法”、“电导法”、“紫外荧光法”、“火焰光度法”、“定电位电”、“库仑滴定法”等解法。运用“甲醛缓冲溶液-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对二氧化硫进行监测:甲醛缓冲溶液对二氧化硫进行吸收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化合物,也就是轻甲基磺酸加成。在这种样品的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以后生成一种化合物,它会释放出二氧化硫,并且与副玫瑰苯胺、甲醛发生反应,开成一种紫红色的化合物,再利用分光光度计在577nm处进行监测。1.3氮氧化物的监测石化燃料高温燃烧和化肥等生产排放的废气使氮氧化物被排在大气中,除此之外
4、述包括汽车的尾气造成的氮氧化物污染。2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对策2.1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利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进行监测时,主要是借助于这些具有特异性的亲和反应,通过对平衡状态时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监测,对待测物的分析进行监测。让免疫化学反应发生在传感器的表面,它具有很强的功能,较高的灵敏度,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对物质做出监测。它与常规的免疫分析仪器不同,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技术的花费较小,能够实现仪器化,对现场监测比较适合。因为有以上特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耍满足对痕量污染物的定量监测,它主耍上应用于毒素、有机农药、病源微生物等方面的监测,
5、并被广泛应用。大量的研究显示,电流型免疫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主要通过一定的竞争机制,对电子传递的途径加以改善,并与流动分析相结合,可以提高小分子半抗原灵敏度的监测。对它更加重要的应用研究还有环境雌激素,包括孕酮、雌一-醇等。同上面的监测目标…样,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比如多氯联苯的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特点。在2003年,k.a.faehnrich对免疫电极监测多环芳桂进行了一次分析,得出了,在不同的免疫反应过程屮对灵敏度会产生影响,对实际水样进行测量时,可以看出达到了确良0.8ng/ml的精度。2.2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的在线监测方法通过传
6、感器来测量与监测所需的参数,再借助网络将它发送到控制中心,用来实现监测的目的,它主要是通过公共有线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来完成任务。pstn在布线上有许多困难、所需的费用很高,所以它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而利用移动电话网对数据进行传输时可以解决布线的困难与缺点对于大范围的测量,会出现成本太大并且数据采集的精度太小。此外,因为有太大的能耗,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及时地对电池进行更换,这种监测主要是应用于危险区域及大面积监测区域,在应用时的特点是不方便。它主要是由低功耗微小的网络节点,自己以自发组织方式构成,再通过比较密集的节点进行布置,大家通过协作可以感知、监
7、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微观环境信息,我们还可以对这些信息做进一步的处理,在根本上可以取得详细、准确的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国内外的研究成为了热点,并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如在intel研究中心的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主要是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岛上鸟类活动进行必要的分析,这一系统主要是对将传感器所获取的温度、所获取的湿度及气压等环境信息会通过多跳路由的方法,可以将各信号,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发送到监测管理中心,通过对这些比较有效的信息做进一步的监测,使其达到不打扰野生动植物的正常生活情况,并可以对其环境进行监视。参考文献[1]谢有奎,陈灌春,李永清等•
8、环境安全概念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6,(2):76-78.[2]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