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210633
大小:1.24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3-10
《行为金融学 教学课件 作者 饶育蕾等 13行为金融学前沿动态.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3章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前沿动态行为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3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1行为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2113.1.1行为公司金融传统公司金融方法是基于以下三个假设:(1)人的行为是理性的;(2)资产定价模型(CAPM);(3)市场是有效的。而行为金融的倡导者认为心理因素会对传统理论的这三个假设造成干扰。13.1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2融资决策的行为因素1.市场非有效对融资行为影响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并不是那么的理性,市场也并不总是那么有效。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公司的错误定价,而公司的错误定价又会对公司融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2.经理人非理性对融资行为影响经理
2、人的乐观与过度自信对公司基础价值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优序融资(ThePeckingOrder)偏好。13.1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13.1.1行为公司金融3投资决策的行为因素1.市场非有效性投资行为研究市场非有效对公司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影响公司投资目标;(2)影响公司投资成本的决定。2.经理人非理性对投资行为影响(1)经理人的过度自信(2)经理人的羊群行为13.1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13.1.1行为公司金融4并购决策的行为因素1.市场非有效性对并购行为研究Shleifer和Vishny(2003)提出了“股票市场驱动型并购”(StockMarketDr
3、ivenAcquisition)的市场时机模型。2.经理人非理性对投资行为影响相对于代理成本理论建立在经理人以追求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假设上,过度自信的经理人仍认为他是以股东利益为前提决策的,做出有损公司价值的并购决策。13.1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13.1.1行为公司金融5股利分配决策的行为因素1.市场非有效性对股利分配影响在并非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受心理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对股利的需求和偏好十分复杂,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2.经理人非理性对股利分配影响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经理人倾向于每年都支付较高的现金股利。13.1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13.1.1行为公司金融
4、613.1.2宏观行为金融金融市场的宏观整体波动往往依托于微观主体的系统性行为偏差,个体的行为偏差在不完全信息、制度缺陷和社会文化诱因的驱动下,演化成系统性的群体偏差,导致异常的市场表现。这种偏离轨道的市场行为通过正反馈机制反过来影响个体的信念、强化行为偏差、并透过市场情绪和社会传染引发非理性的市场狂热和恐慌,最终将金融市场上的局部偏离演化成系统的、全面的金融危机。13.1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713.1.2宏观行为金融Shefrin(2009)“次贷危机从本源上说是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泡沫”。保罗·克鲁格曼(2009)也认为,次贷危机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
5、“非理性亢奋”。阿克洛夫一针见血地指出凯恩斯通过选美竞赛所隐喻的心理偏差是资本市场不稳定的根源,金融市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着宏观经济,他倡导宏观经济学回归到凯恩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上来。13.1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813.1.2宏观行为金融由此行为学家们提出的行为金融监管的新理论。Shiller(2008)认为,金融危机爆发后,心理传染容易引发严重的正反馈效应,使得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并波及实体经济,从而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越是处于危机当中,市场的负反馈机制越是无法发挥作用,“自动稳定器”往往变成“金融加速器”,经济系统难以自动收敛于均衡,反而有可能继续发散。13.1行为金融研
6、究领域的扩展913.1.2宏观行为金融Brescia(2009)认为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事实上是金融机构在社会中失去信任,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由于人们更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危机下的监管政策的制定更多的要考虑行为因素。13.1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1013.1.2宏观行为金融Hirshleifer(2008)将“心理导向的方法”(psychologicalattractionapproach)引入到金融监管理论中,认为监管失效是由于各种政策参与者存在心理偏差导致的结果。主要依据是显眼效应和生动性、遗漏偏差、替罪羊和外部恐惧、公平和互惠、过度自信
7、、情绪效应等的存在。13.1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扩展1113.1.2宏观行为金融Hirshleifer和Hong(2009)把人们在决策和判断时的启发式和偏差对准则和政策的已有或者正在进行的影响分为两类:一是“好的规则不好的使用者”,指那些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却因为存在各种认知偏差或者处理能力受限而错误使用了的政策;二是“不好的规则”,即因规则制定者自身的心理偏差而产生的多余甚至有害的政策。对于第一类,需要制定出引导使用者更好判断和决策的政策;而第二类则需要政府反思相关的监管政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规避心理偏差的影响。1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