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释奥(PDF X页).pdf

《奥义书》释奥(PDF X页).pdf

ID:50187747

大小:399.6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04

《奥义书》释奥(PDF X页).pdf_第1页
《奥义书》释奥(PDF X页).pdf_第2页
《奥义书》释奥(PDF X页).pdf_第3页
《奥义书》释奥(PDF X页).pdf_第4页
《奥义书》释奥(PDF X页).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奥义书》释奥(PDF X页).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01207年卷7第月4期JournalofSuzhouU苏ni州ve科~it技y学of院Sc学ien报ce(a社nd会T科ec学hn版olo)gy(Soci~Science)V01.27No.4Julv2010《奥义书》释奥王燕(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作为印度传统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古圣梵典《奥义书》在凝聚古代印度民族心魂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奥义书》精神体验的基点与信仰理念的核心乃是实现个人“自我”同宇宙精神契合通同的“梵我一如”境界和通过宗教修行超越轮回达到灵魂解脱两种诉求,以阿特曼“四位”说为表征的解脱

2、观念与“梵我一如”思想并行不悼地贯穿于各种部类《奥义书》诗文的字里行间,这两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奥义书》信仰的文化基础和哲理思维的深层蕴涵,支配、影响印度人的精神生活长达数千年之久。关键词:传统信仰;梵我一如;轮回解脱;《奥义书》;印度中图分类号:I35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10)04—0047—05印度民族对于把宇宙精神加以类化并投射到布的深奥教义”,故在汉语中被译为“奥义书”。万事万物中去,将人的命运与自然节律混同解释,《奥义书》又称“吠檀多”,意思是《吠陀》文献的存在着特殊的爱好。从雅利安(Aryan,又称印欧“终结部分

3、”或“《吠陀》的最高意义”,婆罗门教民族)初民进人南亚次大陆起,便以其特有的崇和印度教信仰认为《奥义书》文献是研习《吠陀》尚神秘性精神信仰的心理积淀及探究宇宙本原、经典所追求的最后目标,进一步延伸和深入探讨诠释神人关系的普遍兴趣,凭籍着异常丰富的具着人的现实存在与灵魂的关系问题。《奥义书》象联想,对自然秩序的合分往复,生命现象的生死庞杂繁复、博大精深,不同部派的典籍往往存在矛循环作出了种种前逻辑理解与宗教性阐释,以这盾抵牾乃至宣讲的是判然对立的学说论断。现在种非理性的民族群体意识和情感思考模式为衍生保存下来的《奥义书》计有一百余种,大都产生于的潜因及演化的动因,历

4、世经年,渐次形成并发展公元前7世纪至前5世纪,其中最重要的有十数了印度宗教哲学,并同步出现了林林总总的宗教种。形成《奥义书》整体文化背景和深层意蕴内哲学典籍。诸如史诗、《梵书》、《往世书》尤其是核的乃是印度的传统文化精神,《奥义书》特有的专门诠释“天启”圣典《吠陀》④的《奥义书》最能宗教色彩和神秘氛围,盖源于印度民族崇尚神秘契合人们思维的深层意象,虽历经千年百载时至性感情体验的心理积淀。今日仍旧不减其精神凝聚力量。印度传统文化流脉繁多,崇拜对象驳杂,透过《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宗教文化中的重要构多神崇拜和祭祀万能的表象,可以把握其精神体成,婆罗门教和后起的印度教将其视

5、为圣典,印度验的基点与信仰理念的核心乃是“梵我一如”和其它宗教信仰也都深受它的影响。《奥义书》大“轮回解脱”两种观念,诚如汉译本《五十奥义书》约出现于“吠陀”时代晚期的公元前7世纪。《奥的出版说明所指出的,《奥义书》“探讨宇宙本源义书》不是单本著作,而是一批阐述婆罗门教宇与人的本质等哲理,标举‘梵’(宇宙的本源或精宙观、人生观和解脱观的哲学圣典。“奥义”的梵神)与‘自我’(个人的性灵或精神)的同一,以及文词Upanisad读音为优婆尼沙昙,意为“近坐”,轮回解脱等宗教思想”J】。上述“梵我一如”和引申为“秘密会聚”或“私相授受”,指隐居于森林“轮回解脱”两方面内容

6、,正是各种部派或类式的的婆罗门圣贤与弟子“围近而坐所秘密讨论和传《奥义书》集中的命题意蕴。笔者拟通过对《奥义}收稿日期:2010—04—18作者简介:王燕(1952一),男,北京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①《吠陀》:梵文Veda之音译,本义为“知”(即“知识”或者“学问”),系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基本经典。47书》的这两重“奥义”稍事梳理覃析,以管窥之陋人格神(称为“梵天”或“自在天”),亦可以是作见就教于同道学人。为生命轮回场所的自然界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总之,“梵”不仅创造世界,主宰宏宇,并且超一、梵我一如越时空,涵容万有,

7、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永恒漫溢在字里行间的隐喻和象征致使《奥义存在和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精神本体,同时也被书》意象朦胧,处于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性氛围认为是宗教修行的最上境界与终极归宿。之中,其含意着实不易把握。单是诗文中尽情歌《奥义书》中所颂之“梵”是具有诸般表象的颂礼赞的“梵”就有诸多论说:或指认为“生命气宇宙精神。当其以物格和人格出现时,称其为国息者,大梵也”(《考史多启奥义书》第二章)I_引;王、父亲、母亲、牛、马、大象、祭火、甘露、树木及至或称“大梵之态有二:时间与非时间也”(《弥勒奥世间万物;当其显现为神格时,则又奉其为天神、义书·北本增文》第一章)j4

8、;或日“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