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_浅析华兹华斯的_丁登寺旁_.pdf

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_浅析华兹华斯的_丁登寺旁_.pdf

ID:50158914

大小:125.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8

上传者:简单2019
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_浅析华兹华斯的_丁登寺旁_.pdf_第1页
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_浅析华兹华斯的_丁登寺旁_.pdf_第2页
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_浅析华兹华斯的_丁登寺旁_.pdf_第3页
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_浅析华兹华斯的_丁登寺旁_.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_浅析华兹华斯的_丁登寺旁_.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20卷第2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0No.22006年4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Apr.2006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浅析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周亚芳,林玉鹏(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文章主要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表达的感情方面,分析华兹华斯的诗歌要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描写“普通生活里的事情和情景”这一创作理念在《丁登寺旁》一诗中的体现。同时探讨华兹华斯在该诗中所反映的自然观的变化以及他的自然即上帝这一泛神论思想。关键词:创作理念;自然观;泛神论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634(2006)02-0136-04Mindbecomespeacefulinthenature—OnTinternAbbeybyWordsworthZHOUYa-fang,LINYu-peng(SchoolofHumanitiesandEconomics,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Abstract:Wordsworth'sideaaboutpoeticcreationisthatinpoetrythelanguageinpeople'sdailylifeshouldbeadoptedtodescribeordinaryincidentsandsituations.ThemainpurposeofthisessayistoanalyzethisideareflectedinTinternAbbeyintermsofcontentandlanguageofpoetryandfeelingsexpressedinit.Besides,thechangesinWordsworth'sattitudestowardsnatureandhisideasofpantheismreflectedinthispoemisexploredaswell.Keywords:ideasaboutpoeticcreation;attitudestowardsnature;pantheism一、引言《抒情歌谣集》的序言标志了华兹华斯用浪漫主义诗歌向古典主义旧诗歌挑战的开始。在其中,作者言前人所未言,全面否定了新古典主义诗歌,同时宣传一种全新的浪漫主义诗歌。这部作品是华兹华斯长期沉思的结果,《丁登寺旁》作为《抒情歌谣集》的压轴作,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他的创作理念。该诗以对重见丁登寺附近的怀河两岸景色发出感叹作为开始: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加上长长的五个冬天!我终于听见收稿日期:2004-04-16;修回日期:2005-09-20作者简介:周亚芳(1980-),女,安徽舒城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助教,硕士生;林玉鹏(1953-),男,安徽宣城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2期周亚芳,等: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浅析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137这水声,这从高山滚流而带着柔和的内河的潺潺¹。随着诗人的视线,一幅自然风景图便展现在读者眼前,郁郁葱葱的树丛、蜿蜒蔓生的枝条,一缕袅袅升起的青烟更让这山谷丛林显得幽深、静谧。置身于这熟悉的一草一木之中,诗人并未大发感慨,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因为眼前的这一切一直在他心中萦绕,从未离开过:而是每当我孤居喧闹的城市,寂寞而疲惫的时候,他们带来甜蜜的感觉,让我从血液里、心脏里感到,甚至还进入我最纯洁的思想,使我恢复了恬静⋯⋯不仅如此,大自然留在他心中的美好回忆甚至让他感到长期积压在心头的重负减轻了。自己在高尚的感情的引导下,几乎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血液在流动和肉体的存在,而变成了纯粹的精神,进而发现了万物之间是和谐一致并充满快乐的。然而现实生活的烦恼终究是无法避免的,每当遇到烦恼和不快时,诗人就带着疲惫的心灵到大自然里寻找快乐和寄托。回顾成长的历程,诗人意识到自然对自己的意义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发现上帝其实存在于自然之中:我高兴地发现:在大自然和感觉的语言里,我找到了最纯洁的思想的支撑,心灵的保姆,引导、保护着,我整个道德生命的灵魂。最后,诗人希望初游此地的妹妹能如自己一样真心热爱大自然,希望美丽的自然景色能永远留在妹妹心中。这样即使自己死去了,妹妹也不会感到孤独、恐惧,因为自然会带给她心灵快乐。二、作诗主张的实践华兹华斯主张诗歌的内容不应是贵人淑女喜欢的那一套,而应是“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1](P56)景”。他认为人的感情只有在简单质朴的生活中才能成熟,才能和自然中美丽而永恒的形体交织在一起,这样人才能在城市化气息越来越浓的社会里保持本性。《丁登寺旁》一诗正反映了这一创作原则。诗人选取携妹妹游历怀河这一生活小事为题材,表达出对少年时代的留念缅怀、对现在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诗人写得朴实自然,无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让人读来备感亲切。关于诗歌的语言华兹华斯主张要排除新古典主义式的“诗歌辞藻”,应使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1](P89)来写诗,但又要能给普通事物以“想象力的色泽”。在形式上,《丁登寺旁》一诗用的是无韵体(blankverse),诗人将心中的感受娓娓道来,没有施加任何的韵律限制,让感情得以自然流露。词汇上,很多以前不常在诗歌中出现的口语词汇被华兹华斯大量使用,如一种精神(aspirit)、美好的形体(thesebeauteousforms)、无名的小事(little,nameless,unrememberedacts)、事物的本质(thelifeofthings)、一切有思想的东西(allthinkingthings)等等。另外华兹华斯还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描写出很多鲜明的形象:落日的余晖(thesettingsun)、大海(theroundsea)、蓝天(thebluesky)、心灵(themind)。华兹华斯认为“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简单而直白,比那些专用的“诗歌辞藻”更具永久性和哲理性。至于想象力的运用,从开篇对景色的生动描写中可窥见一斑。关于诗歌应表达的感情,华兹华斯作诗主张中最突出的一条就是“所有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¹文中所引诗歌译文未说明的均为王佐良译版。 138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露”,但这种感情必须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丁登寺旁》毋庸置疑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可是诗人是何时在宁静中追忆这段感情的呢?其实,在诗人五年前第一次游历该地时,这段感情就已经深深植入了他的内心,并一直在他心中徘徊,如诗人所说“这些美好的形体虽已久别,倒从来不曾忘怀”。然而,诗人的这份强烈感情还可追溯到更早以前:在1798年以前,诗人已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情感风暴。他在1790、1791年两次去法国,目睹革命初起[2]时的景象,非常兴奋,并写下了著名的《序曲》:幸福啊,活在那个黎明之中,年轻人更是如进天堂。在《序曲》中,华兹华斯还把实现幸福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个世界(intheveryworld),而不是上帝[3]或天堂。笔者试将其诗行如下翻译:不在乌托邦——那个隐秘的地方,也不在天堂——另一个神秘的小岛。就在这个现实世界,这个属于我们所有人的现实世界。读到这些诗行时,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提供的前景抱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他坚信法国革命能为人类建立理想王国。然而当雅各宾派开始实行专政,吉伦特派被镇压,他便对革命产生了幻灭感。诗人思索的中心变成了人的本性,他越来越相信只有恢复人的单纯和善良,才能革新社会。同时,诗人感到自然正具备这一神奇的力量,能使人变得单纯和善良。他认为美好的事物不只是好看,而是通过诗人去“联系人的灵魂”的。可是人是如此冥顽不灵,不能吸取大自然的教益,这一点让他“痛心万分”。在《全局改观》里,诗人直接指出了大自然施于人的恩泽:大自然给来的学问何等甜美!我们的理智只会干涉,歪曲了事物的美丽形态,解剖成了凶杀。纵观诗人的思想变化,不难发现当年他对法国革命笃信颇深。然而事实并未如他所愿,他的心情开始变得不安,思想上进入了苦思阶段,这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然而苦思对他来说也是冷却阶段,让他有机会去追忆那些曾经有过的“强烈感情”,可能正是这一段艰辛的心路历程让他改变了自己的[4]思维方式,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来医治那疲惫且受伤的心灵,让心灵在自然中又变得纯净。三、自然观的变化和泛神论的表现1.自然观的变化诗人在《丁登寺旁》这首诗中讲述了自己自然观的变化:孩提时期,只有“粗糙的乐趣和动物般的行[5]径”;青年时期,对自然的爱变成了“一种情欲”“半带着痛苦的欢乐”“令人昏眩的狂喜”,而现在:我学会了怎样看待大自然,不再似青年时期不用头脑,而是经常听到永恒而沉静的人性悲曲,不粗厉,不刺耳,却有足够的力量使人沉静而服帖。并且诗人还看到蕴含在自然景色之中的一种崇高的美。其实在开篇的景物描写中,读者已可感受到崇高的思想融合着雄伟: 第2期周亚芳,等: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浅析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139这些流水,自山泉泻下带着柔和的内河的潺潺声,我再次看到这些高耸巍峨的悬岩在荒野隐幽的景色中使人产生更加隐幽的情思,并使景色与天空的寂静融为一体。“崇高”这一概念是由罗马诗人郎吉努斯引入文学和美学范畴的。他认为:“大自然在我们的灵魂中种下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爱,使我们爱一切崇高的东西,爱一切比我们更神圣的东西⋯⋯当我们观察整个生活的领域,发现处处皆是绝妙、伟大和美丽时,我们就立即明白了人生的目的。”因此,出于一种自然的冲动,我们并不去赞美那些清澈、有实用价值的小溪,而是赞美尼罗河、多瑙河或者莱茵河,我们更赞美海洋。对于崇高的作用,郎吉努斯认为:“崇高的思想感情造就一个崇高的作家,作品有了崇高的思想感[6]情,就能打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而崇高的感情是对壮丽、尊严、崇高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而不是那种追逐钱财和荣华富贵的卑微感情。崇高的感情不是浮夸、矫饰的感情,而是恰到好处的真情流露。2.泛神论的表现在华兹华斯后期的自然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泛神论(pantheism)思想。泛神论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认为上帝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哲学思想。与其它哲学思想不同的是泛神论信奉的上帝是客观存在的,即自然。有的泛神论者甚至认为树木也是有感觉和意识的。《丁登寺旁》中多处体现出华兹华斯的泛神论思想。如开篇之处,诗人描写蔓生的枝条时,一个简单的sportive表现出草木似乎也有生[7]命。17世纪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既然上帝是无处不在的,那么上帝就与世界合为一体了。对华兹华斯而言,上帝与自然合为一体了。在烦恼和不快乐时,他祈求自然的帮助,自然是快乐的源泉,是精神支柱。在这种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下,诗人甚至觉得“一种精灵在驱遣一切深思者和一切思想对象,并且[8]在一切事物中运旋”。这种只有上帝才具有的巨大力量已被自然所拥有,自然就是上帝。此时的华兹华斯,对自然的态度更加虔诚,对自然的热爱更加真挚。因此他向自然祈祷:祈求自然带着自己和妹妹快乐。这也是该诗的用意所在——自然为人提供精神食粮,带着人走向快乐。《丁登寺旁》作为华兹华斯的代表之作,从各个层面体现了他的创作原则和思想理念。华兹华斯之所以会持有如此全新的理念,是因为他对诗歌的性质和诗人的作用都给出了全新的界定:诗歌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诗人则是伟大的,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和维护者,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但诗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在群众中进行“人与人谈话”的一个普通成员。[参考文献][1]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2]DawsonPMS.PoetryinanAgeofRevolution[A].StuantCurran.BritishRomanticism[C].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48-73.[3]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丁宏为.理念与悲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6]张中载.西方古代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7]GoetzPhilipW.TheNewEncyclopaediaBritannica[M].NewYork:HelenHemingwayBentonPublisher,1974.[8]朱光潜.朱光潜全集·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责任编辑郭立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