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146220
大小:3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4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练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三(上)语文《桃花源记》练习出卷人:黄煦一、填空7'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时代)的著名诗人。2、《桃花源记》是成语“”的来源,这个成语比喻。请再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3、“黄发垂髫”一句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二、根据汉字写拼音14’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便要还家()妻子邑人()此中人语云()刘子骥()遂迷()及郡下( )诣太守()三、解释加点的词语33’1、寻向所志()/寻病终()2、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见渔人,乃大
2、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4、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6、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两狼之并驱如故()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1、后遂无问津者()/闻之,欣然规往()12、便扶向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14、问所从来,具答
3、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1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及郡下,诣太守()16、落英缤纷()()/便扶向路()四、有些文言词古今差异较大,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1、芳草鲜美()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阡陌交通()5、无论魏晋()6、不足为外人道也()五、翻译下列句子12'1、林尽水源。译: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
4、: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 六、默写填空6'1、在第一段中,作者描绘桃林特征和美景的句子是。2、在第二段中,作者描绘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和社会的宁静的句子是。写桃花源中人的快乐安宁的句子是。3、村中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4、在第三段中写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和。七、在括号中填入省略的成分4’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5、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八、简答4’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完成14—18题 1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
7、,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1)亦不详其姓字 详:__________ (2)既醉而退 既: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A.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C.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3.“传文”中的“ ,
8、”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6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2 5.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