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070105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4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探讨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问解决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H常生活屮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针对课程标准的这一冃标,结合平日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一、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是关键解决问题关键的落脚点是要让学生选对正确的计算方法。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至少要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求“一共”就要用“加法”,求“还剩”就要用“减法”这样最简单的思想。可是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单靠这样的讲解与灌输显
2、然是没有效果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真正的内化与理解。在教学中,我尝试以下方法,效果较好。1、让学生“做手势”,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在理解应用题时我巧用比化手势的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在一年级上册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左手拿着7个苹果,右手拿着9个苹果,教师口述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让生比划手势:左右手向拢聚在一起。同时,再让学生拿出右手食指在空中将“一共”两个字画个圈,教师随即引导:左右手向拢聚在一起,表示“一共”,我们就用加法计算。这样的数学信息可以不断替换进行加法训练。在教学减法
3、时,教师手里拿这15根小棒,去掉9根,问“还剩多少根?”教师同样让学生比划手势。最后教师总结诸如“去掉”、“拿走”“吃了”,求剩下部分就用减法的思想。2、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进行对比性练习。在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求谁比谁多(或少)几的问题与求比谁多、比谁少几的问题学生容易当成一回事。为了区别这两类应用题,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进行对比性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两类问题的理解。(1)女生65人,男生42人,女生比男生多儿人(男生比女生少儿人)?(提减法问题)(2)女生65人,男生比女生少23人,男生有多少人?(3)男生42人,女生比男生多23人,女生有多少人?对于
4、1题的问题学生都会,但2题和3题学生在提问时就出现思维混乱了。教师引导:2题中谁的数量已经知道了,谁的数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生:女生的人数已经知道,男生不知道。师;现在我们就要对不知道的提问。经过教师的这一引导,学生立即提出了“男生有多少人?”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男生有多少人?要读那一条信息?生:男生比女生少23人。师:比女生少23人,也就是比65少23。此时可以让学生比画手势的方法理解要用减法做。(这在前面“1、用做手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已介绍过了)问题3可以仿照2的方法进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求谁比谁多(或少)几的问题都要用减法做。求比谁多几的问
5、题用加法解决,求比谁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解决。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冃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租船J21人去划船,一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学生常规的做法是21F4二5(条)……1(人)余1人也要租一条船,所以需要6条船。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2分钟过去后,班上好几名数学活跃份子得出了以下解决方法:(1)4X5二20(人)5条船坐20人,多1人,再租
6、一条船,所以是6条船。(2)4+4+4+4+4=20(人)共加了5次,租5条船多1人,再租一条船,所以是6条船。(3)从21里面依次减掉4,21-4-4-4-4-4二1(人),减5次后还剩1人,也就是租5条船后多1人,再租一条船,所以是6条船。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比较、讨论、争论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了这道数学题,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而但还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知识真止的得到内化。三、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学生经历对问题屮数量关系的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的选择了算法以示
7、,一般都能列出算式并计算。但此时,并不代表应用题的全过程已结朿。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一种习惯,即检验的习惯。检查单位名称,答案是否写全,写对了,验证计算是否合理止确。这对与学生今后学习应用题乃至学会做人,都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应用题答案的书写也是一个头疼的事,部分学生答非所问。比如问题问的是这些钱够不够?学生往往答的是算式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强调问题怎么问就怎么答。最后,检查所得到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即把算出的结果与原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联系起来。首先检验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题意,可以结合题目说一说算式的含义;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