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感.doc

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感.doc

ID:50064648

大小:5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4

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感.doc_第1页
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感.doc_第2页
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感.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摘要: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牛的符号感。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标准》在“总体目标”部分首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显示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口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

2、具。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小学数学中有数字符号1、2、3、4……,运算符号+、-、X、三;关系符号二、〉、〈、学生有潜在的符号意识,从生活的情境中提炼出的符号,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的符号语言的简洁与实用。也是对学生平时随意的符号积累的唤醒,从而有利于进入新课的展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屮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用符号表示的情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潜藏的“符号意识”。符号感的发展需要坚实的经验基础,在教学中

3、应促进学生的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符号化的多种途径,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首先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初入学的儿童在学习20以内的数时,例如“认数8”,就要通过实物、画片,在具体情境中数出“8”个人「8”棵树,“8”朵花……,它们的数量都是“8”,我们可以用“8”个圆片来表示8个人,8棵树、8朵花,还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这就是对数量进行“符号化”。当我们看到数字“8”时,就会和数量是8的具体实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摆出8根小棒,拨出8颗珠子,击掌8下,理解数字8的实际含义。当学生理解了数字8的实际含义后,进

4、一步扩大其外延,数字8还可以表示顺序,如同学们排成一纵队时,从前往后数,小红在第8个。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感,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美,体会数学的美。要让他们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美、统一美和含蓄美。让更多学生都喜欢学习数学、钻研数学,让学生体会运用符号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达语言,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个体思考与群体交流,从而达到内化与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生活是培养学生符号感的摇篮。数学新课标又明确指出:学牛血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

5、可能让学生运用符号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可以用运算符号表示其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例如学习除法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大量的平均分实物、图片、小棒等,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5个;把10个苹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5个人。这都是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部分,都用除法算式10^2=5来表示,这就是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符号表示。耍培养学生体验、感受从具体情境中进行符号化的过程,这才是真正学数学。《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6、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有符号表示的问题。例如,在解决“一辆轿车最多坐4人,16人至少需要几辆轿车?”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实际找到答案;有的学生可能会在白纸上画图,用圆表示车,用竖线表示人,找到答案;当然,也有的学生会通过算式求得结果。由此可见,符号感的发展需要坚实的经验基础,在教学屮应促进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屮积累经验,学习符号化的多种途径,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运用符号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总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

7、符号,我们的数学也离不开符号,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符号感的培养,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化”的世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