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056681
大小:5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4
《好课是“磨”出来的(教师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好课是“磨”出来的吉水县文峰小学李军华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大家协助下,把某课教学当作研究课题,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研方法,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该课成为水平较高的精品课。磨课通常分为准备、实施、总结等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为一轮,可进行多轮磨课。教师磨课是一种长效的校本研究形式,它能使教师从自身的实践出发,人人参与,相互协助,解决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并注重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现对磨课的操作要求和内容分述如下:一、准备阶段1•选课。磨课教师选出两个课题,单册一课,双册一课。选课的要求为知识比较重要,能代表某类型,内容相对独立,难度较为适中,参考资料较多,
2、适合教师发挥,有利于学生发展。2•计划。每个磨课教师都要制订出磨课计划,旬括预期目的、学习材料、研究时间、研究方法等。二、实能阶段1•学课。用购买、借阅、复印等方法收集与磨课课题教学密切相关的资料。要将资料分类整理,编好目录,写好学课资料的批注及学课的心得体会。2•备课。对某课教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明确怎样做,而且要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所以,磨课的备课要写出说课讲稿。说课讲稿涉及的内容很多,撰写时不必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3•讲课。讲课时要录好音,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材料,为教师准确地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撰写教学实录和案例分析提供真
3、实、可靠的素材。4•说课。一是说重要的教学设计及其根据,二是说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亮点”及其分析,三是说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分析、调控措滋等。5•议课。磨课教师向大家简析该课的优点与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磨课教师要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录好音,做好记录。6.结课。结课主要是找岀自己本轮磨课中教学及教研的优点与缺点,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要将该轮磨课的材料收集起来,反复修改,将其中感悟最深、最有价值的认识写成研究文章,形成个人教研成果。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要写出整个周期磨课的全面总结,精选自己的磨课资料
4、,反复修改,编印成个人磨课专辑,作为教学、教研和科研的一项成果。教师磨课是在教师自身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位教师都能办得到,有利于全体教师参与;问题具体,方法因人而宜,所以操作性强,只要坚持,就有可佳的效果。可以看出,教师磨课是以校本研究为前提的,体现着校本研究的精神实质。磨课是以校为本的研究,是在教师的层面上展开的,教师是在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工作,说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道理。同时,学校在教学研究上以磨课这种特定的形式把教师组织起来,可以给大家的相互协助提供了可操作的抓手。学校对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磨课的学课、议课、结课等阶段,邀请专业研究人员,给予专业引领
5、,把校本研究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与三个核心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校本研究建立保障机制。学校对磨课的管理上要注意主题化。磨课虽然强调相互协助,吸取别人的经验,但它必竟是一种微观研究。因为它是对教师某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场景的研究,通常也只能解决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因此,在对磨课的管理安排上,应确定一个大主题或研究的大方向,即把磨课研究主题化。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向课堂实际转移问题,促使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另一方面把教师磨课的微观研究纳入到宏观研究的主题框架下,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有利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从磨课的实施内容和形式看,教师磨
6、课有利于研制个人精品课,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师德水平,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教研文化。教师可以通过磨课,举一反三,认识教学、教研、科研的普遍规律,树立研究的思维方式,成为研究型教师。可以说,磨课符合校本研究的特征,落实了校本研究的要义,实现了校本研究的目的,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磨课”是教师教学生命成长的过程。“磨课”是“悟课”的铺垫,“悟课”是“磨课”的结果。人对自然及社会的“悟”,绝非天性使然,也非一点即“悟”,它蕴含着人对世界的认知、了解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悟课”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精髓的领悟,能体现教师的“悟性”和“灵性”,它的
7、产生也许只是一个瞬间,是“顿悟”,使人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慰。但只有对课程的反复打磨,才会产生教学的“悟性”、“灵性”。“悟课”是“磨课”所产生的最高境界。那些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们能很好地“悟课”,他们对不少课程,都能信手拈来,讲得出神入化,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他们有谁不是经历了多年的“磨”而取得成功的呢?何炳章老师提出要“以悟带磨”、“以悟领磨”,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更认可教师应在“磨”中去“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