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034018
大小:19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04
《教科版六年级下学期 科学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二)(I)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科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二)(I)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 填空(共9题;共18分)1.(4分)写出下面各是哪种微生物。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1分)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物像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的。3.(1分)土壤中的________可
2、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4.(2分)随着显微镜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研究的深入,大量研究的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________组成的。第一个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________。5.(5分)请按照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对下列各步骤进行排序。________将观察的标本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装片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________通过目镜进行观察,慢慢调整调节旋钮,使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________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摆放在
3、平坦的桌面上。________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第10页共10页________转动转换器,将低倍镜转到镜筒下。6.(1分)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有1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________倍。7.(1分)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________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8.(2分)由于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知道许多疾病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9.(1分)在图中标出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4、。________二、选择(共10题;共23分)10.(2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有关。A.凸度 B.材料 C.面积 11.(5分)在图1括号内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第10页共10页12.(2分)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培养微生物的是()。A.干草 B.池塘里的水 C.盐水 D.鱼缸里的水 13.(2分)载玻片上的图像是“39”,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里看到的图像是()A.93 B.63 C.6ε 14.(2分)自制洋葱表皮细胞标本实验
5、中,盖在标本上的薄薄的正方形小玻璃叫()。A.盖玻片 B.载玻片 C.物镜 15.(2分)放大镜和显微镜都能将物体的()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第10页共10页A.大小 B.图像 C.体积 16.(2分)()是目前为止放大倍数最高的显微镜。A.扫描隧道显微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17.(2分)微生物()生物。A.是 B.不是 C.有的是,有的不是 18.(2分)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琢磨而成的。A.透明
6、玻璃 B.透明水晶 C.冰块 19.(2分)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A.邓稼先 B.钱三强 C.童第周 D.袁隆平 三、判断(共15题;共30分)第10页共10页20.(2分)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亮度。21.(2分)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22.(2分)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23.(2分)自然界中很多物质都是晶体结构,许多晶体结构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
7、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才能看到。24.(2分)像烧杯这样圆柱体形的器皿装上水也具有了放大镜的功能。25.(2分)透明的玻璃球也有放大物体的作用。26.(2分)放大镜的凸度与放大倍数没有关系。27.(2分)如果是球形的透明体,它的放大倍数是最小的。28.(2分)小果在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发现微生物在视野的左上方,它把玻片向左上方移。29.(2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30.(2分)冰也能制成放大镜。31.(2分)微生物是各种生命最基本的功能单位。32.(2分)调整准焦螺旋可以使标本物像
8、逐渐清晰。33.(2分)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34.(2分)圆柱形和球形的玻璃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四、综合题(共1题;共5分)35.(5分)请将图片与其对应的信息用线连起来。第10页共10页五、实验探究(共3题;共7分)36.(4分)准备干酵母粒,两个分别装有可乐、清水的瓶子(瓶子除装的液体不同外,其他完全相同),两个完全相同的气球。用勺子取干酵母粒,分别向两个瓶子中各加入一勺,摇晃瓶子,使酵母和液体混合均匀,并迅速将气球套在瓶口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