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驱动因素与管理制度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驱动因素与管理制度研究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驱动因素与管理制度研究工业革命以后,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上升,气候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第二。 然而,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气候与环境的巨大压力,中国政府亟需探索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型发展路径。 xx年以后,中国经济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进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速面临下行压力的“新常态”模式,因此,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气候环境问题的成为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2、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全面融入到经济发展战略中,xx年以来陆续启动深圳、北京、天津、广东、上海、湖北、重庆以及福建八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正式宣布开启全国统一碳排放体系。 目前,全国碳市场处于基础建设阶段,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还未完善,统一的报送系统、注册系统、交易系统以及结算系统也有待进一步测试,因此,中国碳市场全面统一的交易预计将在2020年后正式实现。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作为市场运行的核心,既受到多个驱动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企业
3、的生产决策和经营决策,进而间接影响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此外,从区域碳市场到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过渡中,总体框架设计、相关政策制定以及相关交易制度管理等都是市场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本文按照“碳交易价格驱动因素的理论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需求侧驱动因素——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供给侧驱动因素——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市场制度因素——中国碳市场的制度设计与国内外比较——构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的挑战”的逻辑思路,研究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驱动因素及管理制度,旨在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
4、驱动因素的分析框架,并探索全国统一碳交易体系的管理制度设计。 基于现有的文献研究,本文首先运用均衡价值理论,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驱动因素;然后,分别从需求侧驱动因素、供给侧驱动因素和市场制度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碳交易价格的定价问题,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各驱动因素对中国碳交易价格的冲击效应及区域差异性;最后,讨论了全国统一碳市场的管理制度及体系建设问题,通过分析中国各试点市场的管理制度现状,并与国际碳市场的制度设计进行对比分析,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构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5、首先,本文基于传统价格理论和现代金融学定价理论分析了碳金融产品的金融属性,运用均衡价值理论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考察碳排放权价格的驱动因素,并讨论各因素对碳排放权价格的作用机理。 本文将驱动因素分为需求侧驱动因素、供给侧驱动因素和市场制度因素,其中需求侧驱动因素是指通过影响市场交易者的碳排放权需求进而影响碳价的因素,主要包括能源价格、经济发展水平、传统金融市场、宏观政策、天气因素和减排技术等;供给侧驱动因素是指通过影响碳排放权的供给进而影响碳价的因素,主要包括配额总量、配额分配方式、配额调整机制等;市场制度
6、因素是指对碳价产生影响的相关制度设计因素,例如交易制度、惩罚制度、抵消制度等。 在构建了驱动因素与碳交易价格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需求侧驱动因素的理论基础,进一步阐释了能源市场、汇率市场和利率市场对碳市场的冲击效应,从理论层面分析各因素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机理。 本文运用基于多元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能源价格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冲击效应;通过构建Markov-Switching模型研究了汇率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考虑到汇率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本文在Markov-Switchi
7、ng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虚拟变量,以检验其非对称效应;最后,运用Copula-EGARCH模型方法分析了利率波动与碳排放权价格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能源市场对中国各试点碳市场的交易价格普遍存在影响且该影响显现出区域差异的特征,不同能源价格的冲击产生的脉冲响应具有显著差异,同一能源价格冲击不同碳市场产生的脉冲响应也存在差异;汇率市场通过能源价格和进出口贸易两个渠道进而影响碳排放权价格,对碳价的冲击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非对称性;利率市场对碳价的影响在相关系数的正负、尾部相关以及非线性相关等方面均呈现显著的区域
8、差异性。 在探讨了需求侧驱动因素对碳价影响的基础上,本文随后分析了供给侧驱动因素对碳价的作用机制,从减排覆盖、配额总量、总量切分、配额分配以及配额调整五个方面分析了各试点的配额制度现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供给侧驱动因素对碳价的作用机理和影响,为完善碳市场配额管理制度、维持市场价格稳定提供研究支撑。 研究发现,各试点地区的配额管理制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由于第二产业占比较大,广东的碳交易价格水平与控排企业数量间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