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的控制指南.ppt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的控制指南.ppt

ID:49960818

大小:1.06 MB

页数:40页

时间:2020-03-05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的控制指南.ppt_第1页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的控制指南.ppt_第2页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的控制指南.ppt_第3页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的控制指南.ppt_第4页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的控制指南.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的控制指南.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引言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又是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引言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成立:2002年4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成立;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编写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控制工作指南》提高第一线卫生保健人员对超重和肥胖的认识,了解开展防治措施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供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个人

2、作为参考。内容引言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肥胖的流行特点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肥胖症的干预特殊人群的处理附录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欧美:肥胖症(BMI≥30)患病率一般在20%左右;中国: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18岁以上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2.8%和7.1%大城市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全球增长迅速大多数欧洲国家:过去10年间,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40%;中国:增长2.63%肥胖的流行特点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超重、肥胖率呈增长趋势,这种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幼儿、青少年(学生)、成年人和老年人各人

3、群均有所体现。10年间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增长2.98个百分点、肥胖率增长2.63个百分点;2000~2010年中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肥胖的分类根据引发肥胖的因素;外因性肥胖与内因性肥胖内因性肥胖分为:下丘脑性肥胖、内分泌性肥胖、能量代谢性肥胖、饮食过多性肥胖、遗传性肥胖、药物性肥胖、体质性肥胖七类。根据脂肪分布;上身肥胖和下身肥胖、中心性(向心性)肥胖和周围性(全身匀称性)肥胖、男性肥胖和女性肥胖、内脏脂肪蓄积型肥胖和皮下脂肪蓄积型肥胖。根据有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单纯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简称BMI计算方法:BMI=体重/身高

4、2(kg/m2)优点: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局限性: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病人,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肌肉组织的减少较多,计算的体重指数值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腰围腰围(WaistCircumference,WC)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与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肥胖程度的分类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是一种多因子引起的复杂疾病;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

5、受遗传特点(生理和代谢)和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文化、膳食、活动量和心理因素)影响。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和社会因素:进食过量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因素那些人进食量过多?不吃早餐;三餐能量分配不合理;晚上吃的过多;吃快餐;进食速度快;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吃零食;加多余的食物;那些人体力活动过少?静坐看电视;静态工作;通过有氧中低强度体力活动有助于减肥;走路、骑车、爬山、慢跑、游泳、打羽毛球、跳舞、划船、滑冰等;社会因素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宴会”和“聚餐”;进食消愁;政策、新闻媒体、文化传统以及科教宣传等,对膳食选择和体力活动都

6、会产生很大影响。超重和肥胖的危害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心血管危险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胆石症激素分泌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中风糖尿病骨关节炎癌肿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肥胖症的干预干预原则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须终生坚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积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鼓励摄入的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控制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以克服因单纯减少膳食能量所产生的不利作用。积极运动可防止体重反弹,还可改善心肺功能,产生更多、更全面的健康效益。应长期坚持减体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不可急于求成。必须同时防治与肥胖相关的疾病

7、,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环节。树立健康体重的概念,防止为美容而减肥的误区。干预策略与措施一般人群的普遍性干预高危人群的选择性干预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患者的针对性干预一般人群的普遍性干预群体预防监测和控制超重预防肥胖发展积极做好宣传教育注意膳食平衡,防止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多进行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定期检查肥胖相关疾病的指标,尽早发现,及时治疗高危人群的选择性干预高危因素:存在肥胖家族史有肥胖相关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