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

ID:49940479

大小:37.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3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的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当你抬头赏月之时,想起哪些古代诗人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ppt】【ppt】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二、文本解读1.【ppt】介绍作者2.词的有关知识(水调歌头是一首词……)【ppt】3.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2、【ppt】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一读,尽量做到字正腔圆。4.【ppt】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韵脚要读出延长音。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韵脚,押an韵。押韵的字为红色,朗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再来试一试。5.读词还讲究有情有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词的意思、意境之后。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首中秋词。【ppt】先来看小序。小序交代了什么?(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及缘由)“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如果是后者,那么愁又从何而来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

3、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苏轼写这首词的时侯,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来密州任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看来不是真正欢饮,而是借酒浇愁。6.(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pt】再来看上阕,这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ppt】这两句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

4、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ppt】这几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从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其实也是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ppt】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呢?“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5)【ppt】再来读上阕,一定会读

5、得有情有味。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情绪高涨 疑惑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沉思 矛盾忧郁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 排遣无奈7.(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的上阕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阕又写了什么呢?【ppt】“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ppt】“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呢?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

6、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ppt】这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pt】“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7、8.再来读一读词的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 遗憾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彻大悟 乐观旷达三、主题探讨【ppt】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欣赏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的情绪,全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怪不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