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895109
大小:34.0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05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眼睛》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美丽的眼睛 教材分析: 《美丽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如童话般美丽的故事。我冒险下水,偏遇上痉挛。在这生命危急的时刻,我看到了一双眼睛--------海豚的眼睛。海豚使劲顶着我,让我趴在它的背上,把我送到了岸边。当我平静下来以后,海豚又和我在海里嬉戏了好一阵子,才恋恋不舍的走开。全篇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动人,尤其是以那双美丽的眼睛为主线,贯穿全文,显得格外富有感染力。相信每位读者在掩卷沉思之际,都在用心呼唤那双美丽的眼睛和那份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目的要求: 1、学习用读、思、批、议的方法,理解课文内
2、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 2、要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习使用读思批议的方法,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2、理解课文,体会每一次注视这双眼睛的含义,感受作者两次心情的变化。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2) 1、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你们想听吗?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时,一些贪财的水手想在船上杀死他。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然后跳进
3、波涛汹涌的大海。谁知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了一群海豚的注意,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海岸上。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可是,近代关于海豚救人的报道也不胜枚举。《美丽的眼睛》一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2、设疑: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以美丽的眼睛为题? 3、出示自探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时标出容易读错的词语,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
4、的两个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4、学生自学。 二、合探解疑。(20) (一)班级交流,巩固生字词。 1、小组合作,汇总出你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再派代表说一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批注出了哪些值得你注意的字音或词语? 痉挛jǐng潜水qiàn海豚背鳍搁浅 2、各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达成共识。 (二)、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一件什么的事? 1、(1)课文几次提到“美丽的眼睛”?指名回答.读一读
5、书上的句子。(出示我转过头看到的竟是海豚美丽的眼睛-----那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美丽的眼睛) (2)为什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所看过的最美丽的眼睛?请同学们结合海豚从我的腋下向上撑的动作,想象这双美丽的眼睛盯着我,是想告诉我什么。注意把我此时的踏实和刚才的魂飞魄散对照起来理解。 读中去理解。紧张与平静的心情。读出语气来。 2、出示:玩累了,他又引我回到岸边,当它确定我已经到达安全地带后,又用那美丽的眼睛看着我。就这样我们彼此默默地注视了好一阵,世间好像完全停止了。接着它轻轻叫唤了一声,便向它的同伴游去。 读句
6、子,想象这一离别的场面。 请说说这段应该怎么去读,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彼此默默地注视着,当四目相对的时刻,他们在用眼睛诉说着什么呢? (尝试着走进海豚的心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结:文中两次写到海豚那美丽的眼睛,从它的眼神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海豚那助人救人的美好心灵。 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还有疑惑吗?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人与海豚之间友好相处的和谐。 三、质疑再探(5)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文中说海豚陪我玩了很久,人是怎么和那么大的动物在水中玩耍呢?
7、 海豚为什么能像救生员一样,领会遇难者的心事呢? 2、引导学生自由质疑,并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3、从这个故事中,你都有哪些收获或是深刻的感触呢? (人类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也要像海豚一样,乐于助人,见义勇为。) 四、拓展延伸(3)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给自己设计什么样的作业?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讲述有关人与动物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 板书: 美丽的眼睛 海豚救人 《美丽的眼睛》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把这堂课的重难点定位为:运用
8、三疑三探学习方法品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思想。1、课堂氛围不浓。前半节课学生兴趣较浓,能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举手回答,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后半节课课堂学习气氛越来越冷,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主要是教师启发诱导不到位,不善于运用鼓励性语言。2、语文的工具性落实较好,但人文性还不够。3、学生在展开想象还不够大胆,思维不够开阔,联想不够丰富。4、学生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