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875483
大小:4.15 MB
页数:63页
时间:2020-03-03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走一走,再走一走.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大雪纷飞,冰天雪地,青松不畏严寒,生机勃勃,傲然挺立。我们青少年要学习青松坚强不屈的精神,遇到困难,要树立信心,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1、理解和体验故事,感悟和思考人生道理。2、在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中,学会拓展思维,提高阅读质量。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求学习目标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把握“我”爬悬崖时的心理变化学习详略得当、以小见大、以事寓理的写作方法培养树立自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心理素质重点:难点:理解“我”爬悬崖时的心理变化。学习写作方法,培养心理素质。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
2、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文体解读一、识记字词,语言运用训诫:告诫,教导。jiè耸立:高高地直立。sŏng迂回:回旋,环绕。yū凝视:聚精会神地看。níng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chuò纳罕:惊奇,诧异。瘦骨嶙峋:形容人非常瘦削。línxún心惊肉跳:担心祸患临头,形容非常紧张不安。头晕目眩:头脑发昏,眼睛发花。Yūnx
3、uàn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yì耸灌怂罐屡峭篓俏(耸立)(怂恿)(灌溉)(瓦罐)(屡次)(竹篓)(陡峭)(俏丽)辩字组词听课文录音,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标明每个自然段的序号。2、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3、用波浪线划出课文中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二、熟悉故事:默读4.5分钟完成,抓住记叙的关键内容,能复述。时间地点人物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美国费城“我”,5个男孩,父亲事件复述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启示(1-6)(7-15)(16-22)(23)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走一步 再走一步崖有多高?崖
4、石架有多高?20米高,崖石架大约7米高。4、用两个字填空,概括故事情节:()险——()险冒脱一:“我”遇到了哪些困难?二:“我”是怎样脱险的?分组复述:遇到危险: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未爬)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乱跳。(跟着他们向上爬)蹲在石架,心惊肉跳,吓得 几乎晕倒。(终于爬上石架)软弱地哀求,感到头晕目眩,啜泣。(伏在岩石上,下不来)脱险过程:杰利带来了我父亲。(听见)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
5、方。(我的信心大增)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爬悬崖的过程哪些情节详写了?“我”爬悬崖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讨论思考:划出描写“我”爬悬崖时的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咚咚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头晕目眩,啜泣,会摔死。爬-----蹲-----下-----似乎能办到,小心翼翼,去探,踩,移,投入父亲手臂,啜泣。信心丧尽信心萌发信心大增走一步再走一步(详)(略)“我”体弱多病,胆小悬崖高度伏笔心理变化详略得当二、研讨主旨:1、标题是什么意思?从课文内容看,把路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一步步走
6、下去,就可以脱险。从走人生路看,面对困难,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走好每一步,就能坚持不懈地走下去。2、能揭示题意的是哪段?尾段:“经验”指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2、能揭示题意的是哪段?“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表明要到的地方明确,却为何说“前途茫茫”?“前途茫茫”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主旨从这件事上“我”得到了哪些启示?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哲
7、理?“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主旨小事——大理以小见大,以事寓理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幻灯显示,生读)另一则材料。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