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866156
大小:7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05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备课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教学预案调整与补充17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教学准备】投影仪、卡片、图片、古筝曲、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2、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三、读《望庐
2、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ú紫zǐ川chuān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1、知诗人。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2、解诗题。“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3、明诗意。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指导看看图。4、悟诗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五、小结141教学预案调整与补充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三、读《绝句》把下面的字音读准:鸣míng行hán
3、g泊bó三、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1、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2、《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3、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诗
4、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4、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含”上部今不要加点。六、小结: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板书设计】17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热爱祖国山川黄、翠、白、青141教学预案调整与补充【作业设计】1、书写生字。2、背诵、默写古诗。【精彩教例】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
5、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6、【教学后记】18雷雨【教学目标】141教学预案调整与补充1、会认4个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重点难点】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flash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听音乐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播放:刮风下雨闪电雷声的旋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雷雨》。(板书课题)二、自读自
7、悟,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自主识记,扩词。 3、小组读课文,推荐一位组员来展示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要推荐他来读。 4、被推荐到的学生逐段读课文,正音。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6、找出相关的段落,初步介绍“段”的知识,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3段。三、书写生字。(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第二课时一、复习。二、朗读感悟课文。 (一)研读“雷雨前” 141教学预案调整与补充1、默读课文,划出雷雨前又哪些景
8、色,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样?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3、有感情地朗读。(二)研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