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pdf

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pdf

ID:49849197

大小:3.49 MB

页数:111页

时间:2020-03-05

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pdf_第1页
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pdf_第2页
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pdf_第3页
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pdf_第4页
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摘要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协同创新的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代中国的重要国策。在这种全新的大背景下,国家创新系统竞争力的基础架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从有形资源的密集性消耗转变为知识资源的创造性应用。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资源的快速流动和合理利用。社会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和共享机制受到了企业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知识资源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单一企业越来越难以独自完成产品创新活动,通过在供应链中转移与共享知识资源

2、进行合作创新成为各企业实现价值创造、成本节约、利润增值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其节点成员不断进行创新活动,是增强供应链的同步性、互补性和粘合性,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从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用户即“产学研用”等机构均是供应链中知识需求方和提供方中的一方,而知识中介、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当于知识供应链中的“中间商”,因此,产学研合作组织符合供应链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是最具代表性的知识供应链。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以往对产学研合作更多关注于有形生产要素的重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与产业化,或者

3、是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而缺乏把产学研合作看作是一种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转移过程。在实际中,由于学习动机与吸收能力有限,合作中存在大量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科研机构的知识未能向企业进行有效的转移并转化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明显。通过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激发知识转移动机,提高知识转移能力,降低合作风险,最终提升知识转移效率不失为一种可在短期内见效的措施。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包括显性激励(典型表现为基于绩效指标的显性契约)和隐性激励(典型表现为基于信任、未来价值的关系契约),不同类型契约的目标功能存在差异,对知识转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研究产学研合作中契

4、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的关系,对于提高其知识转移效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针对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知识转移和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现状,研究了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在研究中,明确了供应链中产学研合作的内I涵和动力,分析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运用委托-代理模型和供应链知识管理思想,利用显性契约、事后讨价还价机制和关系契约等激励契约,构建了基于技术转移、联合研发和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类型的供应链知识转移激励机制模型。首先,研究了基于技术转让型产学研供应链的知识转移机制。在产学研供应链知识共享过程中,较容易实现的是技术转让模式。各合作方按照技术合同,通过文献、报告和专利等

5、显性知识载体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由于转让的是现有的、特定的、相对完整和成熟的技术,其创新价值易于观测和验证,因此企业可直接以其作为绩效指标设计显性契约,对学研机构进行激励。本部分假设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时存在且隐性知识能够外部化成可观测的绩效指标,构建了基于显性契约的供应链知识转移激励模型,分析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对导致多任务知识转移激励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并指出了显性契约对于知识转移激励的局限性。其次,研究了基于联合研发型产学研供应链的知识转移机制。随着产学研供应链中企业和学研机构合作的深入,单独依靠技术转让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

6、需要获取具有战略价值的核心知识以确保其竞争优势,从而发挥其创新骨干作用。由于这类知识资源的复杂度和隐性程度相对较高,只有通过产学研各方的联合研发,才能顺利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联合研发模式下,大多数隐性知识的外部化成果不可观测,此时,显性契约的激励效果有限。本部分根据剩余所有权的分配原则构建了基于事后讨价还价机制的供应链知识转移激励模型,在外部化成果不可观测的情况下实现了对隐性知识转移活动的激励,得出剩余所有权分配方式与知识转移效果无关的结论,并指出模型的局限性。再次,研究了基于战略联盟型产学研供应链的知识转移机制。基于联合研发型产学研供应链的合作机制主要存在几方面弊端。第一,企业无法直

7、接对隐性知识进行激励,这将影响机制设计效果;第二,由于产学研各方是基于项目的临时合作关系,并在协同的同时进行讨价还价,存在违背事前规定的风险;第三,学研机构开发和共享隐性知识时的部分成果属于潜在收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其讨价还价的积极性。随着知识供应链中成员间合作程度和接触频率的上升,产学研间由基于项目的临时组织逐渐演变成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企业和学研机构间不断形成的信任关系为关系契约的构建创造了条件。本部分在已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以企业和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