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件1绪论.ppt

生物化学课件1绪论.ppt

ID:49820015

大小:12.17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2-28

生物化学课件1绪论.ppt_第1页
生物化学课件1绪论.ppt_第2页
生物化学课件1绪论.ppt_第3页
生物化学课件1绪论.ppt_第4页
生物化学课件1绪论.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课件1绪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简明生物化学徐成东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2011.8.31一、生物化学的涵义二、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三、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四、人类基因组计划五、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应用六、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七、主要参考书目第一章绪论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生物体,进而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一、生物化学的涵义二、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第一章蛋白质第二章酶第三章核酸化学第四章糖代谢第五章生物氧化第六章脂类代谢第七章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代谢第八章核苷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第九章核酸的生物合成第十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起源于18世纪晚期,19世纪逐步发展,到20世

2、纪初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生物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三、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直到19世纪初期,生物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法国科学家Lavoisier(1743-1794)研究了动物的体温和呼吸起源于18世纪晚期:目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起为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生物化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德国Fischer(1852-1919)被誉为“生物化学”之父。德国Neuberg(1877-1951)于1903年提出“生物化学”这个名词胰岛素氨基酸序列的测定,蛋白质α-螺旋

3、结构模型以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胰岛素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α–螺旋)J.D.Watson和F.H.C.Crick(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29年A.哈登(英),冯·奥伊勒–歇尔平(瑞典)阐明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1946年J.B.萨姆纳(美)、J.H.诺思罗普,W.M.斯坦利(美)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1958年F.桑格(英) 胰岛素结构研究1981年  福井谦一(日)、R.霍夫曼(英) 确定核酸碱基排列顺序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   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

4、美)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3年K.B.穆利斯(美)  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史密斯(加拿大)  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7年P.B.博耶(美)、J.E.沃克尔(英)、J.C.斯科(丹麦)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2002年  约翰·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2003年  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2004年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和伊尔温-罗斯(美)泛素调节

5、的蛋白质降解诺贝尔化学奖(二)诺贝尔奖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53年F.A.李普曼(英)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8年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由基因控制J.莱德伯格(美)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2年J.D.沃森(美)、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    

6、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1968年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     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72年G.M.埃德尔曼(美)、R.R.波特(英)抗体化学结构和机能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N.K.杰尼(丹麦)、G.J.F.克勒(德国)、C.米尔斯坦(英国)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989年J.M.毕晓普、

7、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2年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做出了杰出贡献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保罗·格林加德(美)、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蒂莫西·亨特(英)和保罗·纳斯(英):细胞周期调控。2002年悉尼·布雷内(英)、罗伯特·霍维茨(美)、约翰·苏尔斯顿(英)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进

8、行跟踪的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