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702952
大小:13.8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03
《《认识角》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
2、《认识角》教学设计景泰县五佛学区兴水小学王中宁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以后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如可能会跟钉子尖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出来也是扎扎的。还有可能出现认为两条边长的角就大。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
4、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三、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与角的两边张口大小有关。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3.培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交流探讨的品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5、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新授(一)感受角(二)认识图形——角1.生:摸一摸角2.画一画角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师: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师:出示三角尺,走下讲台,引导学生摸角生:想;生:同桌交流,找生活中的角生:摸一摸角,初步感受角生:口述画角的方法生:学习角的名称生:完成判断题,并说明原因生:数一课件演示,闪烁的角,导入新课认识角。初步感知角通过摸一摸,进一步感知角。学习画角的
6、方法,学习角的名称及标记称及标记方法。(三)巩固应用1.练习,判断是不是角2.练习,在图形中数角(四)比较角的大小1.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2.探究与角大小相关的因素3.出示课件,练习比角,举一反三4.出示课件,完成判断题,巩固关于角的知识三.总结师:课件演示介绍角的名称师:出示大屏幕师:完成67页“指一指”,汇报订正师:引导游戏师:出示3个角,引导比角师:课件出示角师:出示多媒体今天大家表现的都很棒,通过开动脑筋,动手实践,认识了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新朋友角,谁愿意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数生:做游戏生:比角生:比角生:完成判断题,并比一比角的大小生:我学会了认角生:我学会了角的特
7、点,一个顶点两条边生:我学会了比较角的大小方法巩固角的特点,学会数角。角像嘴巴一样,张口越大,角越大。学习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巩固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巩固关于角的知识巩固本节课学的知识六、板书设计认识角边顶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七、教学反思新课改指出,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生活化,实用化。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同时关注到情感体验,知识的获得、以及能力的锻炼。现将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些设计思路
8、分享给大家。1、通过幻灯闪烁的角的图片入手,把学生带到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中去,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初步认识角、找一找生活中的角,摸一摸角、画一画角、等一系列活动,目的是使学生把角的认识,从感性认识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我在教学活动更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信息反馈,使师生在双边的交流中,不断解决矛盾,使认识得到升华。同时在习题的设计上兼顾不同的难度,照顾到不同的层次学生,尽可能体现课堂中的以人为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