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雨点儿》教学设计四里营小学孔丛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二、学情分析:班内学生通过四个月的拼音、识字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是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2、方”;2.正确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92.正确地朗读课文。难点:注意写好“方”的笔顺,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三、教学过程:(一)我说你猜,趣味导入:1.猜谜:小朋友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猜个谜语,好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雨)2.大家都知道是雨,谁来说说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大雨、小雨、毛毛雨、雷阵雨、狂风暴雨。)[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3.今
3、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板书课题并注音:12、雨点儿)谁来试着读读课题?(指导读准轻声、儿化。)(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1.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课文时要做到:词连读;读完一句要想想它的意思;
3.找出自然段,标上序号;94.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用“?”标出。
(三)教师引导,趣味识字: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跟读两遍。2.认真观察这些带拼音的生字,哪个字音容易读错,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找出易错读音,强化读。)3.去掉拼音,只留下单个
4、的字,开火车读,并给这个字组词,其他同学跟读两遍(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4.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然后在班上交流。5.选择你喜欢的字组词,并进行扩词练习。6游戏巩固。师:看到小朋友这么棒的表现,运动员叔叔想请你们进行登楼踢比赛,,你们愿意吗?谁登得好,老师还有奖章送给你呢!师:大家真是了不起,这么快把生字都记住了,下面就把这些字宝宝送回到课文中,你们还会读吗?(指名分自然段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四)亲自示范,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方”的笔顺、压线笔,教师做好范写指导。[
5、设计意图:通过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五)读文质疑,初步感悟:9通读全文,思考:雨点到底是从哪里飘落下来的?从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雨点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四里营小学孔丛枝一、教学目标:1.巩固11个生字,会写“半、巴”2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教学重点:1.巩固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正确书写“半、巴”。“半”的两横平行,最后一笔悬针竖要写在书中线上。三、教学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
6、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四、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复习铺垫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书写“半、巴”;在指导书写时,重点让孩子找出压线笔,以及在书写时9需要注意什么,然后教师范写,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出示课件,导入第一自然段,理解“数不清、云彩、飘落”,完成课后第三题:1.出示幻灯片——雨点飘落的情景 师:这么可爱的雨点儿,我真想一个个都认识他们,你们帮我一起数一数,好吗? 师:我数得眼睛都花了,你们都数清了吗?(出示:数不清)指名读,齐读。师: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
7、也是数不清的吗?(生答:星星、雪花,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2.看,数不清的雨点儿是怎么落下来的? 出示:飘落 师:为什么说是飘落呢?生:因为有风才会飘。师:像这样又小又轻的物体在风中慢慢地落下来,就是飘落。师:还有什么也是飘落下来的?(树叶、雪花,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3.这些数不清的雨点儿是从哪里飘落下来的?(云,云朵) 师:是啊,云朵还有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云彩”9 出示:云彩 师:云彩还是雨点的妈妈呢!(齐读:云彩)4.有位作家把这三个词语写到一句话中,知道是什么句子吗?(出示第一自然段,
8、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数不清、云彩、飘落,并练习说话,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5.说话练习:师:是呀,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老师还带来了几句和它长得很像的句子。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老师读)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引读:小松鼠—————— )亮亮从屋里跑出去 。(手势指一下,学生齐读)———从———— ——————。(谁从什么地方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