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6567
大小:4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08-18
《浅谈《怎样得到氧气》的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浅谈《怎样得到氧气》的教学方法周峰(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201620)摘要:优化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知识迁移;知识发展;知识探究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探索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优化的教学方法能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能促
2、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真正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在《怎样得到氧气》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进行正确的思维,在思维中发展他们的智力。1首先碰到的是“什么样的物质能够制出氧气?”,此时,我尝试运用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方法。“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奥苏伯尔提出并大力推广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教授新知识前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个对新知识具有引导性的知识构架——“组织者”,它起到同化新知识的作用,因为组织者必须在正式教授新知识前呈现给学生,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3、。在具体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步实施过程:第一步:.设计“组织者”6从认知规律看,有效的学习应使原有知识尽可能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同时,只有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所学的新知识才是比较容易接受和巩固的。因此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就可实现知识的迁移、伸展和发展,联结点即为“组织者”。我分析在“氧气的两种制法”中,组织者就是两种变化。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寻找能制氧气的各种物质的本质区别。第二步:探究新知识“组织者”的出现,使学生思维有了明确的导向,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就了一个传授新知识的契机。例:在设计的问题中呈现“组织者”提问:⑴物
4、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⑵物理变化:由甲物质制出氧气化学变化:由乙物质制出氧气从两种变化中分析甲乙物质应该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积极思维,得出结论(新知识):甲物质中本身含氧气,乙物质中本身不含氧气。1那么,“本身不含氧气,但却能够制得氧气的乙物质应有什么特点呢?”这时,我采用了“发现法”。“发现法”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倡的,“发现法”也称为“启发式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答案,学会如何学习。在讨论“制氧气的原料物质”时,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所以我就采取提供一些具体化
5、学反应事例,引导他们用学过的理论去发现化学反应中的各反应物,再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共性,找到规律。在发现中学到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例:设计问题:在下列物质中选择哪些物质能实现下列化学变化?空气、H2O、KCl、NaCl、KClO3、、KMnO4通电加热?H2+O26加热 ? KCl+O2?K2MnO4+MnO2+O2教师提供思路:从化学反应本质进行分析,化学反应中,分子再分,原子重组,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学生获得发现,选出三个化合物:“H2O”,“KClO3”,“KMnO4”从分析中找到对象,再从对象的分析中找出规律:找出三者的共性——都是含有
6、氧元素的化合物。学生归纳结论:含氧化合物在某种反应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可以产生氧气。3实验的前期选料工作已经准备就绪,接下来应该实施“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这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实验”的方法。实验前,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预测实验现象,然后进行分组实验,特别注意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否和复燃速度的快慢,通过比较、综合,最后得出结论。预测实验现象 实验观察 选择最佳方案我设计的表格比较简单,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填写:实验用的物质加热时现象实验结论MnO2KClO3KClO3和MnO2在三组物质的加热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学生的观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实验
7、现象与实验预测的差异,又促使学生思考不同的实验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对比可自行归纳如下:加热时现象实验结论6实验用的物质MnO2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常加热时,不产生氧气KClO3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加强热时,能产生氧气KClO3和MnO2快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较低温度时,即能产生氧气在实验中学生的充分参与、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后的分析推理、判断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4“实验理论再实验┈”是我们认知的永恒规律,那么“MnO2到底在KClO3分解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这时,我运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
8、知冲突”可以有效地促使个体从事智力活动,“认知冲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