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574867
大小:5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02
《研读教材 创新实用 彰显活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研读教材创新实用彰显活力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说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水平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这是王敏勤教授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反复强调的。细细品味这句话,我们应该认识到,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为了实现课堂的高效,全面把握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对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与大家探讨。一、研读课标明确方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而且是命题检测与复习教学
2、的最重要依据。因此,教学前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解读。一要对课程性质认真把握,二要对课程的目标进行认真研读;三要对实施建议认真把握。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根据课标,本单元的三个主题是这样的:1、相信诚信,乐于成为诚信的人并且为此努力。理解和尊重他人包括长辈的各种节俭行为,以节俭为荣,以挥霍为耻。形成欣赏和接纳他人长处的态度,愿意为他人着想,从帮助他人的行为中得到满足。2、能够理解诚信的付出与代价之间的复杂关系,能够把诚信的愿望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能够区分什么样的行为时节俭,什么样的行为时浪费,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零用钱,懂得什么是量入为出。能够调适自己的心理
3、,克服嫉妒等情感,能够主动替他人着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3、知道诚信是维系社会、群体安定的必要基础,是个人得到人们尊重与接纳的必要条件。知道节俭是人类普遍珍视的优良传统,是环境和人类劳动的尊重。了解节俭与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系。知道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需要相互扶持帮助。二、深入文本研读教材1、把握编者意图本册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一个主题:《品格的试金石》,旨在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诚信。用诚信的标准来评价身边的人,牢固树立做诚信人的信念。第二个主题:《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旨在让
4、学生知道节俭,从孩子身边的事里说节俭,知道节俭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粒米节约起。第三个主题:《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2、明确编写体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个单元,按照“单元---主题---小标题”的框架设计。教科书目录页出事单元和主题的名称。由于主体性质及大小不同,某些主题再分为小课题,,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课文—照片和图画—人物—豆博士—标识。标识用来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它们是调查、体验、阅读、探究、讨论、资料、发表、制作。3、确定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
5、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
6、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六年级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4、了解单元结构这个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主题一,“品格的试金石”。由四个课题构成:诚实与信任之间诚信的回报如生活中没
7、有了诚信与诚信“签约”主题二,“不可丢掉的传家宝”由五个课题构成。“节俭日”里话节俭发生在我家里的事算算家庭账说说零用钱从一粒米说起主题三,“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由四个课题构成。怎样才是美为他人喝彩为平凡感动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5、教材编排特点1)、综合性。本单元教材共设三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2)、开放性。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