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pt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pt

ID:49501339

大小:417.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2-26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pt_第1页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pt_第2页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pt_第3页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pt_第4页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主动运输。知识点三物质运输的方式[连一连]特点方式实例①不需载体和能量②需载体,不需能量③需载体和能量④需能量,不需载体a.主动运输b.自由扩散c.协助扩散d.胞吞和胞吐Ⅰ.水、O2、CO2、甘油、乙醇Ⅱ.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Ⅲ.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Ⅳ.大分子、颗粒物质学一学,基础知识自主化:1.比较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膜的选择透过性消耗ATP不消耗不消耗是否消耗能量需要需要不需要

2、是否需要载体低浓度→高浓度高浓度→低浓度高浓度→低浓度运输方向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被动运输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议一议,讲一讲,重点难点合作化;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红细胞吸收葡萄糖O2、CO2、H2O、甘油、乙醇、苯等出入细胞举例图例2.大分子的膜泡运输分泌蛋白、神经递质的分泌、释放等(蛋白质类激素、消化酶等)细胞内→细胞外胞吐①结构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②需消耗能量,不需载体蛋白协助白细胞吞噬细菌等细胞外→细胞内胞吞备注实例图解运输方向易错必明1.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通过核孔,而不是通

3、过胞吞、胞吐。2.Na+、K+等无机盐离子一般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但也可通过协助扩散或离子通道进出细胞。3.植物吸收水分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而对无机盐离子则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因此可以说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4.胞吞(内吞)和胞吐(外排)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是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靠ATP提供动力。1.(2012·安徽)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

4、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练一练,能力提升具体化:A2.(2012·菏泽统考)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A.Na+B.K+C.胰岛素D.CO2B讨论: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1.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分析议一议,讲一讲,重点难点合作化;2.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1)物质浓度(在一定

5、的浓度范围内)。(2)氧气浓度。(3)温度。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因而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1、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练一练,能力提升具体化: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数量多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

6、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的吸收B3.(2010·山东)右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C课后反思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只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