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303722
大小:3.27 MB
页数:1页
时间:2020-02-29
《油气储运中油气回收技术的应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油气储运中油气回收技术的应用杨琨(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 盘锦 124010)摘要:石油、天然气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范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以及推动工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油气生产速度、油气消耗速度也在逐渐加快,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油气回收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对油气储运中油气回收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以供参考。关键词:油气储运;油气回收技术;应用油气储运在油气产品生产、油气产品运
2、营及使用过程中承气储运中较为常用,其原理如下:在常压条件下,对低温介质、担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然而,在油气储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油气进行换热,降低油气的温度,使油气中含有的重组分在冷会出现一定的油气挥发问题,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基于这凝作用的影响下凝结为液体,之后再对其进行回收利用,而油样的原因,油气回收技术在油气储运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气中含有的轻组分则可以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之中。由于冷凝用,为缓解与改善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法属于间接换热方法,因此,低温介质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冷凝法的实际油气回收效率。运行成本较
3、高、操作相对来1在油气储运中运用油气回收技术的必要性说比较复杂是冷凝法的主要缺点。(1)收发油 油气储运过程中,收发油这一阶段中会出现(3)吸收法 吸收法也是当前油气储运中较为常用的一较大的呼吸损耗,主要原因在于,进行收发油的过程中,油罐装种油气回收技术,根据温度的不同,可以将吸收法分为常压低油的时候、储油罐输油的瞬间,均会导致罐内压力出现上升,在温吸收法、常压常温吸收法2种,这两种方法的工艺条件存在一压力作用下,油罐内的油气被迫向外逸出,从而造成呼吸损耗。[3]定的差异。吸收法的原理如下:在一定压力、温度的条件下,应因为收发油的耗时较大、过程相
4、对来说较长,因此,在整个收发用吸收剂来吸收、解吸油气中的轻烃组分,之后再对其进行回油过程中呼吸损耗较为严重,油气的排放量相对来说较大,为收利用。目前常压常温吸收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吸收法,顾名尽可能地降低油气资源的浪费,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思义,常压常温吸收法的原理在于,在常压、常温条件下,应用问题,必须针对收发油的具体情况,有效应用合适的油气回收吸收剂来吸收、解吸油气中的轻烃组分,之后再对其进行回收技术,回收利用收发油过程中损失的油气。利用。吸收剂可以分为不可再生吸收剂、可再生吸收剂,可再生(2)卸油 在通常情况下,油气库中的石油、天然气产
5、品主吸收剂具有适用范围广、成本较低的显著优势,值得广泛应用。要采取火车运输方式,在进行卸油的时候,石油、天然气处于负(4)膜分离法 作为一种油气回收技术,膜分离法在油气[1]压状态,这样的情况下,油气排放量较为集中,且相对较少。但储运过程中较为常用,其原理如下: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应用若是以规定标准进行计算,在卸车过程中油气的排放量就大大特殊的材料、特殊的方法制成分离膜,来实现对石油、天然气的超过了额定标准,将其控制在标准范围内,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分离、回收。在一般情况下,以往使用的分离膜主要为有机膜,面对这样的问题,若是采取优化改造火车槽罐的方法
6、,施工量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有机膜的耐溶剂效果以及耐温性普遍较非常大,因此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应用油气回收技术。低、渗透流量相对来说较差,基于这样的原因,氧化铝陶瓷膜近(3)储油 由于受到浓度条件变化、温度变化以及外界环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优势在于渗透流量高、耐高境因素的影响,在储油过程中,油品通常情况下会出现静止储温性能强以及耐油气性能好。存损耗,也被称为呼吸损耗。为减少因呼吸损耗而产生的油气3结语损失与环境污染,必须增强储油系统、储油设备的密封性,将油气有效地密封在储罐之中,避免其排放到大气环境中,之后再综上所述,在油气储运的各个环节
7、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应用合适的油气回收技术对油气进行回收利用。一定的油气挥发问题,通过合理、有效地应用油气回收技术,对损失的油气进行回收利用,有利于减少油气储运过程中油气的2油气储运中较为常用的几种油气回收技术损失,也有利于确保油气储运的安全运行。(1)吸附法 吸附法是当前油气储运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油参考文献:气回收技术,其原理为通过利用吸附剂,将空气中的烃类组分[1]李学萁,雷世勇,蒋万容.油气储运中油气回收技术分离出来,以实现对这些烃类组分进行回收利用。在实际应用吸附法进行油气回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吸附剂一般为活性炭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新技
8、术新产品,2014,19:54.等对烃类组分的亲和力较强的材料。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2]张炀,李自力,王菲菲,王军,唐炳文,邵帅,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