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表现与治疗.doc

耳石症表现与治疗.doc

ID:49266624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8

耳石症表现与治疗.doc_第1页
耳石症表现与治疗.doc_第2页
耳石症表现与治疗.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耳石症表现与治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耳石症病因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因为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后者称为耳石,前者称为耳石器。有的医生把由于耳石器病变引发的眩晕称为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原因还在探讨中,有人认为和耳石器中的耳石脱落有关。由于头部外伤、或者年老局部结构退化,耳石器内的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内,头位变动时,引起眩晕。就像儿童手里玩的滚珠迷宫,在迷宫内,滚珠无序游动,导致平衡失调。医生治疗就是通过手法转动,将在迷宫道中滚动的滚珠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恢复平

2、衡。继发于哪些疾病1、老年性退行性改变:发生于老年性退行性改变时,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并沉积于此。2、外伤: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可出现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3、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如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淋巴瘘、梅尼埃病缓解期等,均可导致耳石脱落。4、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内耳供血不足,囊斑之胶质膜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易感人群由于现在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中,头部的轻微碰撞,都可能日后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电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成为危险人群,但引发的原因不明;社会老年化日益加剧,老年人耳器官功能减退,使得相当一部分

3、老年人的眩晕是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引起的。因此,得此病的人很多,往往占医院门诊眩晕病人总数一半以上。由于手法治疗有效,许多患者完全康复后,对治疗非常满意、感到医生非常神奇。临床表现耳石症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诊断耳石症的诊断完全依据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Dix-Hallpike测试:患者坐于检查

4、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度,PC-BPPV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当然以上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也有的作者这样描述:某一头位诱发的短暂(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突发性眩晕和眼震,病程为数小时或数天。从头位到位置眩晕发作和眼震出现有数秒钟的潜伏期。可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听力障碍和耳鸣。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耳石症的鉴别诊断颈性眩晕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反复发作与颈部运动有关,眩晕可伴有耳鸣、耳痛、头痛、视觉症状、颈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人发作时出现意识障碍。前庭功能、颈

5、椎X线,TCD检查可发现颈椎病变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性眩晕多发生于老年人,因前庭系统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可伴有耳鸣、耳聋、视觉症状、肢体麻痹、构音困难。CT、MRI、TCD检查可发现脑供血不足等异常。BPPV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法、复位手法及手术治疗。许多学者推荐复位手法。耳石症的手法复位耳石症手法复位复位治疗,以其见效快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任何治疗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应症,对于耳石症的患者而言,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耳石症手法复位的治疗范围呢?本其专家观点特为您详细介绍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第一步体位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6、第二步移位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随着眼震和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

7、。因此,保持这个位置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第三步再移位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由于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管的结石症。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第四步进入水平半规管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解剖学上,水平半规管的单脚位于总脚的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