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175810
大小:11.09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9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6、小摄影师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读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2、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分钟) (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人吗?说一说你对他的了解。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课《小摄影师》。同时了解高尔基。 有谁知道高尔基说过的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
2、话?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对高尔基先生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高尔基的什么事,读课文时画出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2、指一两名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了一位少先队员为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照相,没带胶卷,没照成相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了解。】 (三)学习生字。 1、整体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认读。 摄影师 高尔基 阳光明媚 鞠躬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3、范写其中难写
3、的生字,学生书空。 4、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四)细读感悟 下面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读时注意: 1、抓住对话内容: 语言 2、抓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 3、读课文思考 (1)男孩如何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 (2)照相准备过程中小男孩和高尔基怎么做的? (3)结果怎样?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五)出示重点句子,学生品读,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男孩如何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的? 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 1、思考: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小男孩为什么要给高尔基照相?(出示句子) 句子: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4、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其打开纸团, 上面写着:“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体现了小男孩聪明 2、向高尔基的窗子上扔纸团是不是很不礼貌?就是这样一个纸团引起了高尔基的注意,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句子。(课件出示)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从这些句子你看出小男孩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5、(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从来不感兴趣,不允许记者采访。反映孩子不是不懂礼貌,他这样做是出于无奈)3、小男孩得到了高尔基的允许,接下来要做什么? 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课件出示) 找出描写准备照相的句子读一读。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为什么仔细打量,小男孩是什么心情? (细节描写,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 4、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高尔基如何积极配合孩子工作的。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
6、微笑。 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看出小男孩的准备工作很„„? (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体现了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关爱) (表明这样长的的时间高尔基没有厌烦,反映了他对孩子怀有极大的耐心。) 5、一切准备好了,可以照相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小男孩是怎么了? 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了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同学们想一下,小
7、男孩发下自己没带胶卷时当时会怎么想? “赶紧”一词说明了什么?“大声喊”又说明什么? (反映出高尔基想帮助孩子,但又担心孩子听不见的急切心情。) (表明高尔基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切之情。) 6、小男孩走了,这件事就完了吗? 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