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总课时序:编制人:俞万军备课时间10、26上课时间课型新授本单元课时序1执教课题认识比(1)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
2、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处理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需求出示例1中的实物图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谈话导入:我们已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一一比。那到底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比的意义1、教学例1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68页图下面的一段话,看谁能独立弄懂这部分内容。介绍
3、比号、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提问:2比3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3比2呢?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呢?2、指导完成“试一试”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3、教学例2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汇报。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等。学生自学课本后,组织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板书):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2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提
4、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启发: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这种关系。你能试着写一写每个同学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吗?根据交流情况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4、揭示比的意义启发:仔细观察一下例1、例2、“试-试”中的一些比,想-想,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提问:你能说出我们刚刚认识的几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5、指导完成“试一试”提问:
5、填空时你是怎样想的?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结:(1)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值。(2)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3)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然用比的读法来读。三、巩固应用1、指导完成“练一练”1-3题。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第2题填好后追问:三小题的比值就是每种水果的什么?(单价)第3题。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后,再交流结果。追问:根据计算结果,
6、你发现了什么?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如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启发:根据“长与宽的比是2:1”通过讨论,明确: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独立完成。尝试用比表示,有困难的同学自学课本。讨论明确:900:15是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再集体讨论。学生回答。学生独立填写后,观察比较,用表格整理一下刚才的发现,交流讨论。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思考过程。学生独立测量、计算,交流
7、发现。本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透切,认知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这句话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四、全课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总课时序:编制人:俞万军备课时间10、26上课时间课型新授本单元课时序2执教课题比的基本性质(2)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3、例4以及相应的“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