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

ID:49097483

大小:570.5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20-01-31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_第1页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_第2页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_第3页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_第4页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一、第一语言学习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第一)语言“习得”(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学习”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习得高级中级学习初级(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二)理论解释(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喃语阶段:又

2、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词)。d.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e.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二)理论解释——语言习得理论有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争论的焦点是:

3、儿童快速并高质量地习得母语,是先天的能力还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在发挥决定性的作用。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理论。(1)理论内容:1)华生的主要观点: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都只是反应,或多种反应的组合。反应多数是在环境中由刺激—反应的联结形成的。2)斯金纳指出:人类语言行为只是刺激和反应。看见、听见和感觉到的东西是刺激,说出的话是反应。3)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惯,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刺

4、激(成人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强化,一定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多次重复就成为习惯从而学会语言。(2)评价“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得成分。它所说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道理的。要掌握语言也的确必须养成一定的习惯。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理论不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2、先天论(先天性决定论)(1)理论内容1)代表人物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卡茨,心理学家米勒与马克奈尔。2)它认为语言是一种规则

5、体系,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杂系统而并非习惯的总和,儿童之所以能掌握,是因为人类有天生的、具有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即“语言能力”。3)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LAD)它有两个特点:①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该机制发生作用。②语言习得机制可以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而存在,甚至与智力都没有什么关系。3、认知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论)认知论以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

6、客观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4、语言功能论语言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因此儿童首先习得的是语言的功能。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是逐步掌握语言用来表示功能、表达意义的各种方式(结构)的过程。三、第二语言学习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第二语言学习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其它语言,一般是指在学校或其它教学机构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一定的教学计划和课本进行的正规学习。1、对比分析法(1)理论内容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在1

7、957年提出的。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得是: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因此他主张对第一语言和目的语进行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共时的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强式假说)。(2)对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1)肯定对比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预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

8、性地更有效地制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课堂教学。2、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塞林格提出了中介语理论。其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有的学者认为中介语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真正开始。鲁健骥是我国中介语研究的第一人。他将国外中介语理论的思想、流派、观点及方法翻译成中文,引入我国,如:他以L.Selinker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了“中介语”、“偏误”、“化石化”三个概念,并介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