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078079
大小:81.1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2-28
《观课心得 草范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观课心得草范文 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有感(珊瑚小学丁美娟)语文教学中,我见到古诗词总会有种莫名的畏惧感。 大概是由于那个年代离我们太遥远,学生不太那么容易理解,当然,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 每每上到这类课文,我的课堂总是沉闷的,无趣的。 我常常是让学生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后,熟读成诵,这一课,也就草草结束。 于是,慢慢地就形成了我怕教古诗,我的学生怕学古诗的尴尬局面。 观看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古诗的教学,也可以这么妙趣横生。 于老师新颖的教学设计,丰富而充沛的教学情感,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极好。 他严
2、谨的治学态度,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交流,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在我的心中烙印很深。 《草》是于永正执教的一堂十分经典的课,借助简笔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理解古诗,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 于永正老师把简笔画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学生读读、画画、看看、说说、议议、评评,于永正引导学生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全面启动学生的感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自读自悟的语文教学新境界。 下面是我在观摩这节课后的教学收获和自我反思。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一上课,于老师从古诗入手,言
3、简意赅,单刀直入,带领学生复习了已经学过的《咏华山》、《悯农》、《锄禾》三首古诗,既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增加了积累,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于老师用亲切、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于老师没有繁琐的开场白,他的导入亲切自然,像是在和学生交谈,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复习导入这种方法很常见,但想要灵活运用也并不简单。 教师不仅需要对本年级所学内容非常熟悉,还应该对其他年级的教材内容都了如指掌才行。 于老师说“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
4、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尤其对于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我来讲,想要上好一节课,更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词,扎扎实实于老师让小朋友先自己读读古诗,并提醒学生,读到生字的时候要多拼读几遍,并记住它。 学生读古诗的目的性很明确,那就是读准生字。 在第一次读完之后,于老师询问学生,这四个生字都有谁认识了?当于老
5、师见到下面举手的学生人数较少时,便及时组织学生将这四个生字再读一读,真正做到关注学情,关注教学的起点。 经过第二次练读,很多学生都能自信地举起了小手。 之后,于老师还邀请一位小朋友来代替老师检查其他学生的生字朗读情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做确实是一节语文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生字,还从老师那里学到如何与他们进行礼貌地交流,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三、精读古诗,读懂字词,水到渠成“理解诗句”历来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于老师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一句句串讲翻译,死灌硬塞
6、,而是基于学生的起点,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读懂字词。 于老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结果是“离离”不懂、“原上”不懂、“一岁一枯荣”不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懂,一首诗20个字“都不懂”,但这恰就是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其学习的真实起点!常言道不怕起点低,就怕不知底。 于老师的课十分注重“知底”,并且是“清清楚楚”地呈现出学生的学习起点。 “没关系,于老师帮助你们读懂。 简单的一句话,内涵却不简单。 它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读懂”,也就是学习的目标。 如何帮助学生读懂古诗?于老师别出心裁,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画“草
7、原图”、“草在四季变化图”、“草根图”、“春风吹又生图”。 这一极富创意的教学举措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让他们借助形象真正理解了“离离”、“枯”、“荣”等难解词语的意思,更让他们燃烧出主动参与的激情和创造思维的火花,透过他们自己画的“春风吹又生”等图画,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融入画中,难怪学生领悟是那么深刻,而学得又是那么轻松、生动、有趣。 反思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怎么教”与“教什么”两张皮,“怎么教”没有指向“教什么”,或者人为地将教学过程复杂化,导致了教学的“南辕北辙”。 在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楚
8、地看到教学的方法是与教学内容呼应的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即根据“教什么”来确定“怎么教”,是根据“教什么”自然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